王敏
摘 要: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中美術教育實施生活化教育,對于激發學生創作欲望,提升創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美術;生活教學;應用
高中美術教育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體會生活中的美;同時在美術創作中,結合自身生活閱歷,發揮自身想象能力,以此創作出情感更加豐富、形態更為真實飽滿的美術作品。
一、選取的教學素材應貼近學生生活
高中生正處于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最強的時期。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學習,以此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實施生活化的美術教學,也就是將一些生活中的素材運用在美術課堂中,可以將美術教育中的理論知識變得更為形象化、具體化和直觀化,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更好地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學習情況做到準確把握,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找到美術教學的原型,以此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說,高中美術教師必須合理選擇課堂教學素材,緊緊圍繞高中生的生活狀況,以此保證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情境式教學,培養學生臨摹的能力
美術學習,要求學生具備非常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展開實踐美術活動,引導學生更加細致地品味和鑒賞優秀的美術作品,以此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提升。為了確保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藝術的魅力以及藝術中的無限空間,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在課堂上創建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美術創造最關鍵的在于畫出事物所蘊含的神韻;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提升自身繪畫能力。
三、將美術課堂所學運用于生活實踐
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所以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將美術回歸到日常生活中,以此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提升自身感悟和欣賞能力。首先,美術教育需要回歸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美術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建筑、家居、自然景色等等事物展開觀察與思考,以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并且在視覺的刺激下提升對于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由此深深體會到生活中事物存在的美。通過將發現的美與美術創作進行結合,有效地提升了美術能力。比如說:在講解“不到園林 怎知春色如許——漫步中外園林藝術”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必須緊緊圍繞此主題進行,同時向學生介紹園林建造的背景,是為了滿足古代統治階級以及文人游憩的需求,通過園林可以展現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及古代文人的藝術情趣。由此,學生能夠更加體會到園林結構的設計之美;同時可以結合自身的游玩經歷,提升美術作品創作的效果。其次,美術教育需要回歸生活經驗。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閱歷,進行有效的指導美術作品和美術創作;并且,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生活體驗給予足夠的尊重,以此取得求同存異的教學效果。比如說在指導學生繪畫蔬菜時,雖然學生對蔬菜比較熟悉,但是卻不夠了解不同蔬菜的特點;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會主動觀察蔬菜,由此無法準確真實地繪畫出蔬菜。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蔬菜在課堂上展示,給予學生一些觀察時間,以此更好地把握蔬菜的特點。在學生創造過程中,可以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結合自身生活閱歷,創造出更加飽滿、富有創意的美術作品,在體會美術創造樂趣的同時,提升了自身的創作能力。
四、讓學生發掘美術中的生活美
美術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對生活進行濃縮,然后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以此使學生進一步發現美術在生活中的美。需要注意的是,活動設計必須遵循下面幾項內容:(1)體現出生活性;(2)活動具有新穎性,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欲望;(3)活動具有價值,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4)活動結束之后對學生進行評價,確保學生真正提升自身美術素養。因此,為了提升美術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教師必須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并且善于發現美術中的生活美。
美術教育屬于一門特殊課程,為了激發學生美術創作興趣,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同時注重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活動,以突出學生的美術創作主體性,切實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創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榮安.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5(12):128-129.
[2]柳國偉.淺談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儷人(教師),2016(1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