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華
摘 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現階段的教育發展趨勢變成了“為體驗而教,為體驗而學”,所以體驗式教學已經成為各個學科的教育必經之路。現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對于生物學習主要還停留在記憶方面,很少真正做到“會學”。這時候就需要改變傳統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真正了解生物,從生物的內化出發,創設體驗教學策略和體驗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全面開展“體驗式教學”。內容將從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出發,研究體驗式教學的應用以及有效之處,希望對今后的生物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高中生物;教學策略
一、高中生物課堂實施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
當前的高中生物教學問題存在著表面化的現象,需要抓住問題的本質,要在學生對生物的低“內化”方面做文章,展開并且推廣“體驗式教學模式”。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積極創設各種課堂情境,不管是課前預習、課堂教學還是課后作業,都需要采取更加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生物并愛上生物,投入更多的興趣,從而達到“學生物、做生物”的目標。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比較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強調學生情感的升華,所以對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來說是有很大幫助的。高中的生物教學采取體驗式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也能夠讓學生擁有新的認知,在生物學習的過程中有效縮短教材與學生的距離,從而做到真正的切實有效,提高生物課堂效率。
二、通過問題創設進行積極體驗
只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真正做到體驗式教學,在體驗式教學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根據學習目標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不斷的思考和總結發現問題。例如:在學習必修二第三章第二節《DNA分子的結構和特點》這一課時的時候,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概述DNA分子的結構的主要特點,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DNA結構圖,然后提問學生:請用你自己的語言描述DNA的結構?;蚴翘釂枺篋NA分子由幾條鏈組成?這兩條鏈有什么特點?怎樣進行反向平行的?通過學生討論,得出關于DNA分子的相關知識,了解它的組成和特點,學生從而就會慢慢找出更進一步問題的答案,在雙鏈DNA分子中,兩互補堿基相等。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探索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不斷的指引,通過不同的問題創設讓學生在每一節課都有一種新的體驗,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對問題的思考,再結合自身的經驗,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課堂效率。
三、實施體驗式教學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加快知識的傳遞
新課改的背景下,需要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作為優化教學過程的關鍵點。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應該作為課堂的主體,但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教育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又是怎樣確保的呢?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對事物的認識獲得自身的感悟,激發自己的興趣,并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從而形成真正的個體。比如在學習時教師可以給出學生多種DNA結構圖,然后提問學生:所示的DNA結構圖中哪種才是穩定不變的?而哪種是可以千變萬化的?學生在課上對于多媒體展示出來的課件是比較有興趣的,教師要利用這一點抓住學生的興趣,通過正確的指示引導學生走進課堂,了解知識;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思維性的討論,找出問題答案,最后學生積極發言,教師進行客觀評價之后得出問題答案并告訴學生這兩種長鏈的不同特點。體驗式教學模式不僅打破了學生機械孤立的學習狀態,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擁有自己的見解,在以后解決生物問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獲得新的結果和新的感受。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是學生學好生物的關鍵,也是體驗式教學模式不斷發展的關鍵,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創新,現如今在很多領域我們都提倡創新和改革,教育也不例外。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應該在不斷的總結和創新中發展,在不斷的體驗與聯想中發展,也就是說,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讓學生通過積極的體驗擺脫外界的束縛,從而養成自身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思維習慣,只有認真進行生物學體驗,才能在生物學習中找尋自我,才能構建自我價值,才能有新的創造發生。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對于課程的要求也加大了很多,這就使得教育者經常遇到一些新話題:“教學怎樣聯系生活?”“如何處理教學預設和生成的關系?”等等。通過不斷的總結與創新,不難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多弊端,應該盡快更新教學觀念,正確認識教學特征,按照學生的發展方向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因此合理地應用“體驗式教學模式”來進行生物教學不僅能夠不斷地取得更好的課堂效益,而且對于高中生物和教育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何偉.體驗式教學策略對于高中生物教學應用的探究[J].科學研究教學,2015(2).
[2]安青云.體驗式教學模式對于生物課堂的影響探究[J].高中教學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