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紅+呂琦琳+王麗松+鄧淑琴+汪秀平+許曉霞+杜鳳杰
摘 要:小學生正處于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要緊緊圍繞小學生的個性發展,基于學情、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進行作業設計,設置的作業既要尊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又要體現作業的深度和廣度,從而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已學知識,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
一、小學語文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的重要性
小學生處在心智、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形成的關鍵時期,每個學生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的不同都會使得個性發展情況不一致,教育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教師應設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和多元化的作業層次,從而適應不同層次學生。這種方式并不是為了區分學生成績高低,而是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在一種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起來。教師不能簡單地將課后作業作為對已學內容進行機械性的重復、抄寫,這樣的作業設計理念是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的,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是應該將作業作為提高學生個人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工具。
這樣看來,在素質教育階段的作業設計要尊重學生間的差異,讓學生帶著十足的熱情和興趣完成語文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增長見識、提高能力。
二、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及應用
1.課前預習個性化
當前小學教師隊伍趨向年輕化,年輕教師思維開闊、善于誘導學生進行自主式學習。但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會被學生提出的“創造性”問題所難住,不能及時解答,從而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狀態。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對本節課所講內容、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拓展等進行充足的準備。筆者在講授《月亮的心愿》一文時,發現學生對月亮知之甚少,于是便鼓勵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找一些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天文知識,然后讓他們在下節課到講臺上講給其他同學聽,讓同學們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2.作業設計個性化
作業設計個性化要堅持語文的學科性、體現融合性,應主要從布置數量、完成時間、作業形式、內容等方面進行個性化的設計。
(1)作業設計要堅持語文的學科性、體現其綜合性。語文作業設計個性化的同時,還要堅持其原有的科學性,以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素養為基本目的,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例如,在學習了《精衛填海》一文后,筆者鼓勵學生下課后仔細思考它失敗的原因,從中體會一些人生道理,并讓他們互相講述自己所知道的神話傳說。一方面能夠鞏固已學知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作業設計的融合性主要體現在學科間的融合、教材內外融合和學校內外的融合。例如,學生在學習了《黃山奇石》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了解畫一張黃山素描圖,體會奇石“奇”的所在;學習了《景陽岡》一文后,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有關《水滸傳》的人物和故事等。
(2)作業布置數量個性化。課后作業的數量不能是強制性的指標,而應該是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自主的選擇,例如,在布置課外閱讀作業任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讀一到兩篇小文章,而不是讀多少頁,這樣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在完成作業中的主體性。
(3)作業完成時間個性化。作業完成時間受到作業數量的限制,也受學生寫作業效率的影響。作業完成時間個性化,即布置當天作業、周期性作業(如每周一記)、階段性作業(每章總結)、讀書感悟(讀完每本書后需要完成的作業)等,教師只規定作業內容,而不對完成時間做硬性規定,讓學生充分咀嚼書本中的知識。
(4)作業形式個性化。能夠激發學生寫作業欲望的作業形式才是有利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要讓學生帶著樂趣去完成作業,好讓學生逐漸提升自制力。除了背誦、抄寫作業外,還可布置視聽作業(安排學生收聽廣播、觀看電視節目、閱讀課外書等)、口頭作業(講故事環節、詩歌朗誦等)、動手作業(繪畫、模擬課本等)等。
(5)作業內容個性化、多元化。作業內容可以分層次設計,既有基礎作業,又要有提升作業,以適應不同學習情況的學生,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布置拓展作業。將完成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要遵循素質教育的理念,尊重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性格差異、學習情況差異等,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內容和形式。這也要求我們教師擺脫傳統作業設計模式的束縛,多設計一些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完成作業主動性、提升學生文化積淀能力的作業,從而讓學生從小建立對文學的熱愛,也能增進師生情。
參考文獻:
[1]常微微.小學語文有效作業設計策略[J].才智,2016(36):95.
[2]鄧紅波.對小學語文作業創新設計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