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睿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當代青年的主流,從中共黨員的年齡看,35歲及以下的黨員2247.9萬名,約占黨員總數的25%左右;但是在當前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情況下,青年人的信仰也出現多樣化的特征。當代部分青年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存在淡漠的傾向。當代青年人在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淡漠的同時,對各種宗教的信仰卻在不斷的增加。調查發現當代青年接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對宗教的認知也有所不同。在中國接受高等教育大學生中,每年有很多學生積極申請入黨,這反映了青年大學生共產主義信仰較為堅定。據武漢大學等高校調查,2011年初有入黨意愿的在校大學生達79.2%。[1]這也說明了黨對大學生有強大吸引力,已成為大學生成長的顯著特點,宗教則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影響面較小。可以說,我國絕大多數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堅定理想信念,奉獻社會和他人,積極投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去。當代中國青年不愧為大有希望、大有作為的一代。但是,也應該看到,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宗教對青年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農村青年約有66%信仰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他們認為正是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中國農民才永遠地站起來,開始堂堂正正地做人,并邁開了通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大步;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使農民擺脫了饑餓,走向富裕。但也有11%左右的青年農民信仰宗教。雖然比例小,但絕對數卻非常大,這種狀況必須引起社會的關注。[2]中國有些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的宗教活動相對活躍和廣泛。
為了深入了解山東省青年宗教信仰的狀況,本課題組于2016年暑期對山東省的濟南、青島、濰坊、濟寧和臨沂五個地區的青年開展了“青年宗教信仰狀況”的實地調查。調查采取了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實地調研和社會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其中發放問卷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58份。根據問卷調查,信仰宗教的青年人在9.6%左右,信奉唯物主義的約占72%。數據說明了宗教在當代青年群體中影響面比較小。但是,數據也表明,還有20%左右信仰較為缺失,這部分人群往往是宗教傳播的主要目標。另外,有學者對于山東省大學生宗教信仰情況做了調查問卷,其總體現狀是:信教學生的絕對數量不多,在1049份有效問卷中,信教的學生有148人,占總人數的14.11%;不信教的學生有797人,占總人數的75.98%,是絕大多數;說不清的學生有176人,占總人數的16.78%。[3]
第一,社會環境的因素。經過三十多年飛速發展,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經濟在為青年提供更多機遇的同時,其實也增加了更多的挑戰。青年人承受著更多的心理壓力。有些青年甚至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些壓力、挫折。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例如考學、求職,尤其是男性青年的婚姻問題①,在無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情況下,他們的逃避心理就會異常強烈。通過調查發現,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青年人更易于信仰宗教。以基督教為例,中國半數以上基督徒學歷水平在小學及以下。在基督徒群體中,小學及以下的占54.6%,初中占32.7%,中專及高中占10.1%,大專及以上占2.6%。[4]由于青年人理性不足,心智尚未成熟,面對社會轉型、劇變之下的多元價值取向,難辨真偽,極易受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青年人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或者對科學知識的匱乏,他們迷戀上了宗教。但是對于宗教的實質,他們其實是了解不多的。他們之所以參與一些宗教活動和信仰宗教,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追求新鮮事物和從眾的心理,存在嚴重的盲目性或趕時髦的心態,并非是認同宗教的精神與價值。由于對宗教歷史、宗教內涵、宗教學知識的缺失,其實也使得這些盲目追隨者在認識宗教、參與宗教活動中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每當平安夜的到來之時,當自己的大學同學、室友或者朋友涌向當地的教堂,踴躍參加基督教這種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以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時候,其他人出于從眾心理,亦有可能會走進教堂。正是由于這種從眾心理的作用,使一些青年人通過參與這些宗教活動,從而一步步的對基督教的信仰皈依。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我國有些農村地區,基督教已成一定規模;每到周末,包括青少年在內的教徒們擠到教堂或者是教友家里作禱告。
第二,家庭因素。蔡元培先生說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是個體早期社會化的第一個社會環境和繼續社會化的重要依托。由于家庭貧困,有些學生會因為現實生活的窘迫而尋求宗教信仰上的精神寄托。學生信教與家庭背景和經濟狀況有聯系。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的孩子,信仰宗教的可能性要比非宗教信仰者家庭成員信仰宗教的可能性大得多。另外,由于家庭經濟困難,有些大學生會因為現實生活的窘迫而尋求宗教信仰上的精神寄托。一些青年學生誤認為信教之后,參與的宗教活動會擺脫空虛無聊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從而可以緩解內心壓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
第三,互聯網等新媒體的作用.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能力更強。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而且,隨著資費的調整,我國移動互聯網已經快速發展,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在古代宗教傳播手段單一,傳播速度慢。許多西方的傳教士要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傳播基督教義。但自互聯網出現以后,宗教便開始了新的傳播方式。基于共享、互動和虛擬等特質,眾多的門戶網站、虛擬社區論壇成為宗教傳播新的活動場所,手機和無線網絡令博客空間、微博微信、網盤等更為普及,宗教也突破了原有的時空場所,在虛擬的空間發展。無論是傳播教義還是宗教活動,互聯網都提供了一個表達、交流、溝通的平臺。[5]
第四,宗教世俗化的因素。宗教與世俗化似乎是完全對立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全球信息化的加速,世俗化不僅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而且對宗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宗教其實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在現代社會中,宗教在公共領域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日益減退,宗教信仰越來越成為個人的私事。
第五,農村團組織存在戰斗力不強、脫離群眾的現象。目前由于受到主客觀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共青團組織的功能正逐步弱化。個別地方團組織尤其是農村地區形同虛設,工作方式呆板,工作效果不佳,沒有開展實際有效的工作。這直接導致廣大團員青年對團工作的參與熱情下降,致使團的作用弱化。有些地方的團員青年缺少組織觀念,對團組織開展的工作漠不關心,表現冷漠。
第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改革。加強高校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已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客觀來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教育存在著教育方式單一、“重智輕德”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一些大學生胸無大志,缺乏共產主義理想,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加強思想道德的修養,思想品德素質不合格,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其次,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教師思想政治觀念淡薄,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對我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缺乏學習,缺少政治規矩的自覺性和常態化,講課時不能遵守政治紀律,熱衷于散布各種流言蜚語和小道消息,損害黨和政府形象,這樣使學生不能正確透徹地理解理論甚至產生誤解。最后,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著脫離我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的現象。對此,今后在教師準入方面,必須堅持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教育部宣傳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精神,要形成嚴格規范的制度,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的門檻,對思想政治不合格的人不能走上講臺。只有真正建立起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保證教育教學的高質量,才能在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另外,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學習黨的有關文件,提高個人修養,打下深厚的理論基礎,不斷拓寬知識面。還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二,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提高公民文化水平。盡管山東省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名列前茅,但是截止2015年底,山東省省定標準以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242萬人,分布在17個市、125個縣(市、區)和23個管委。貧困人口3.8萬人以上的有20個縣(市、區),其中5萬人以上的有15個。相對來說,經濟貧困地區的宗教信仰者較多。宗教信仰之所以在一些農村貧困地區表現得廣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教育水平差,科學文化普及率低。這為反科學言論創造了生存條件,給那些封建迷信活動留下了機會。于是,宗教或者神的觀念將會在人們的思維中發芽、成長。因此,提高這些地區的科學普及率是當務之急。堅決打擊一切反科學言論,讓封建迷信活動沒有死灰復燃的機會,從而做到不相信迷信,崇尚科學的目的。
第三,強化共青團的組織作用,服務青年群體,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在參與構建和諧社會和服務青年群體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應當而且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共青團組織要增強自我革新的勇氣,抓住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時機,轉變思想觀念,強化群眾意識,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水平。高校共青團針對大學生關心的學習、就業等熱點、難點問題,多做說服教育、示范引導的工作。
注釋:
①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更樂意向城鎮集中,而女孩子成為農村流失最多的群體,也是極不情愿再返回農村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