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颯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以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健康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我校是一所中職學校,生源多是一些高考失利的中學生,這個階段的孩子本生處在青春沖動期,再加上父母、學業等各方面施加的壓力,心理不穩定,出現了自我角色,學習觀念的混亂。學生的心理活動從紊亂到有序需要一個正確的引導。而班主任作為與學生接觸最長久的師長,有責任、有義務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這個人生的十字路口,以健全的心智迎接未來。當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級管理的全部內容,但它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作為一名班主任,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來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的前提是班主任對學生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為此,作為班主任,在新生階段,就要做好學生的摸底排查工作,可以發放一些調查量表及自評問卷,收集學生家庭現狀、興趣愛好、生理禁忌、了解學生的基本性格,掌握學生的心理成長史,這樣才能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準確的判斷和妥善的處理。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組織新生進行心理評估,可選擇《SCL-90自測量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等可操作性強的測量量表。
健康和諧的班級氛圍能使人積極向上、不畏挫折。因此班主任在學期之初就應營造一個溫馨、健康、和諧的班風、學風,引導學生建立以集體為核心,以健康和諧為宗旨的同學關系,同學之間相互鼓勵,相互傾訴,排除心中郁悶和淤積,改變思想偏差,形成一個健康的輿論,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始終以一種正能量去面對困難。健康和諧,首先是師生關系的健康和諧。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感受問題,取得學生的信任,這樣學生才會愿意和你吐露心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的開展。其次生生關系的健康和諧,同學們在朝夕相處中難免會出現某些摩擦。應該如何解決這些日常瑣碎的摩擦?作為班主任不能有絲毫的麻痹大意,應倡導“以和為貴”“豁達大度”的精神,根據不同情況,酌情處理。俗話說牙齒和舌頭還有打架的時候,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摩擦中體會同學情的珍貴,感悟友善相處,以仁愛之心待人的真諦。
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班主任要多方法、多渠道的去引導、滲透“身心健康”的理念。首先利用黑板報、班級布置墻、班級微信群等宣傳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讓學生從思想上提升自己,重視自我的身心健康。從理論上豐富自己,自助的同時還以幫助他人。其次利用班團活動開展心理輔導課程,在輔導過程中為每一個階段制定相應的側重點,譬如新生階段側重于培養環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系協調能力;二年級則側重于學習策略及學習壓力疏導的調試教育;三年級則側重于對社會及未來職業適應方面的心理調試。輔導形式可以是小品表演,也可以角色模擬、心理游戲,還可以互訪互問,多挑選學生喜歡的活動類型,擴大參與面,讓學生不僅可以在活動中認識自己、了解別人,還可以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情感宣泄的方法,心理自我調節的手段等,防患于未然。再者,開展豐富的體驗活動,如組織校外參觀、勞動、社會實踐等,發揮學生所長,在活動體驗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精神、樂觀自信的態度。最后,在日常管理中發現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要及時的進行個別談話,多傾聽、多肯定,對于干預效果甚微、問題嚴重的學生班主任還要及時向學院匯報,引薦學生去學校心理咨詢室進行進一步的干預。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校有效的配合。班主任在學校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有必要對家長也灌輸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識,我校學生來自全市各縣,大部分為住校生,班主任可以通過微信群、QQ群等方式與家長經常性的溝通,引導家長首先自己要有一個健康平和的心態,其次改變一些極端的教育觀念,最重要的是讓其重視家庭及子女的心理狀態。畢竟,家長健康的心態、和諧的原生家庭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土壤,學校關注了,家庭配合了,才能家校聯手,讓孩子走向“身心健康”。
最后,班主任肩負著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的重任,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的品行,因此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同時,也要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多接觸心理學,多學習系統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使班級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