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作為綜合性高校,其深厚的人文底蘊,較大的辦學規模都可以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綜合性高校無論從教學計劃的制定到多學科師資力量的配給乃至教學硬件設施等方面較之其他類型的高校更加完備。
當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開設時間一般不足十年,短暫的辦學時間使這些高校缺乏課程設置的經驗。此外,師資力量的匱乏,也導致教學環節中部分課程無法開設或無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同時,辦學時間短導致學科氛圍的淡薄等。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該專業的課程設置。
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綜合性高校在課程設置時只是簡單地將某些學校的課程體系直接照搬,或是沒有結合本校自身辦學特點同時發展幾個方向,致使課程特色不明確,也從而直接導致學生“門門會,樣樣生”的學習效果,進而造成學生專業認識模糊,專業基礎薄弱,專業實踐能力較弱。
2010年12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數字內容安全專業委員會召開了全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規范建設研討會,討論并頒布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規范(工程技術型)》(試用版)。《規范》指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應具備人文社科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和專業知識,因此,其專業課程應由相對應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專業”三大基本知識體系和13個類別的課程知識構成,其中人文社科知識占60%。由此可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培養的是具有一定藝術素養的、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做支撐的數字媒體藝術方面的專業人才。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人文素養課程,不僅僅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主干課,而且還應該貫穿于人才培養始終,四年不斷線。
具體包括以下幾類課程:一是傳統文化類,其主干課程為世界文明常識、民間傳統文化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等。二是文學素養類,其主干課程為世界經典文學賞析、文學發展概論、戲劇藝術通論等。三是基礎美學類,其主干課程為美學概論、藝術概論、新媒體美學表現、音樂名作賞析等。四是藝術史論類,其主干課程包括中外藝術發展史、傳播學發展綱要、數字媒體藝術基礎等。通過以上四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該專業在人類文化發展中所處的位置,進而了解該專業發展的基礎與前景,使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史可鑒,有理可循,從根本上理清專業學習的思路,奠定專業學習的理論基礎。
為了減少技術上的滯后與落差,技術類課程的設置應重視以實際案例為依托,以可視化的形式為手段,突出技術課程的實用性、整體性與貫通性。該模塊主要包括以下幾類課程:一是設計基礎類,其主干課程包括繪畫基礎、構成藝術、手繪表現技法等。二是軟件基礎類,其主干課程包括計算機基礎、平面圖形圖像應用軟件、三維圖像應用軟件、數字影像制作軟件、網絡多媒體語言、數字音效處理軟件等。三是案例創作類,其主要課程包括藝術設計師編程基礎、視聽語言基礎與創作、影視剪輯藝術、多媒體界面設計與應用等。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在“內容”與“渠道”兩方面都與創意密不可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主要內容如影視動漫制作、游戲研發、網絡多媒體信息服務、虛擬現實等,主要創作渠道如電影電視、音像出版、網絡服務、數碼娛樂、玩具包裝以及由此產生的衍生渠道,這些都是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本科教學的中期,應著重加強創意課程的學習,強化學生創意思維和能力的訓練,以提高專業技術課程的藝術含量和創作價值。此外,在第四、五學期安排專業拓展類選修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進行選擇,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某一個方向有更高的造詣或可以獲取更全面的專業知識。
在本課程模塊中,“開發”與“整合”是課程設置的重點。“開發”要求在原有專業課程或理論課程的基礎上延伸出有一定市場價值的、有明確市場推廣目的的、有創新意義的課程。“整合”既要將原有課程內容進行交叉與融合,還要建設具有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業能力的課程。此外,該模塊課程中的實踐課程不僅要重視“走出去”,還要突出“請進來”,將行業內具有專業經驗的設計師和設計單位請進學校,這樣既充分實現學校的社會價值,也有效促進學校產學研結合,可從多方面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也在一定程度的加強了年輕教師的培養。
總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門正在蓬勃發展的專業,目前,許多綜合性高校已通過具有特色的課程設置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相信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實踐,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將會逐步形成一個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