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文
近些年來,自我國提出努力建設創新型社會的奮斗目標以來,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創新是創業的根本前提,而創業又是創新的重要載體他們之間相輔相成緊密相連。所以,對目前高等教育教學來講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適應社會飛速發展和高等教育教學革新的必然需求。高等教育是我國社會創新創業型人才來源的重要途徑,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急速飆升,直到2014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達727萬人,相比13年又高出28萬人。然而,在大學生人數大幅增加的同時,畢業后學生待業人數也同期增長,相比以往來說,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加嚴重起來。所以,想要為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就業指導,就必須做到及時了解社會發展形勢與時俱進。切實認識到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創業創新能力對社會和學生自身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應進一步對創新創業能力做出深入分析,把培養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當做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標,繼而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大量優秀的創業創新型人才,同時也為學生未來獲得更好發展打好扎實基礎。
思想決定人的行為,因此想要學生畢業后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首先就必須幫助學生樹立起積極地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自身具有創新性、耐久性、自覺主動性等特征。尤其在自覺主動性方面這是大學生普遍缺乏的一種品質,這要求學生自身應具備良好的獨立自主能力,在創新創業過程中能夠勇于開拓,勇敢面對過程中的每個難題和挑戰,同時也能夠具備自己獨到見解和看法,獨立自主的去解決問題,并且能夠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迎接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不穩定因素。
學生具備的創新創業能力簡單的講就是創新創業意識的具體表現,是具體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要基礎。具體來講高校學生具備的創新創業能力主要包含下述三個方面:第一,良好的認知能力。詳細分為自我認知能力、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以及市場環境認知力;第二,良好的專業能力。具體分為組織能力、積極思考及決策、團隊協作、運營管理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第三;社會能力,主要包括與人良好的溝通和交際能力以及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目前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結構當中通常是由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類課程組成,但在將培養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當成工作核心全新就業指導模式的要求下,應建立起多維立體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要求在體系當中不但要有以往的課程,還應新增創新和創業指導相關類別的課程,還應將該類課程做為學生的必修課并切實開展落實。以此為前提,實現創新創業指導課程和專業理論技術課程的完美融合,同時在通過開展創新創業座談會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良好銜接與融合等手段,努力構建起一個全新的立體化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有效的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去多接觸、多觀察、多思考,持續觀察和實踐并進行總結和反思,繼而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使學生在實踐當中不斷成長和提高。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重點就在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就必須為學生建立起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讓學生切實的去經歷和體會,只有經過實踐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的樹立起創新創業精神和意識,不斷提升創新創業綜合能力。
為學生構建創新創業平臺主要包含學校內部與學校外部兩部分。在學校之內構建創新創業平臺主要應把重點放在不斷豐富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方面,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科研項目和專業技能比賽等。
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課程的講解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與落實,都需要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夠順利實施。所以,對于將培養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當成工作核心的全新就業指導模式來說,就更加的需要建立起一支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經驗兼備的高素質高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但是在目前的很多高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當中,很多教師理論知識扎實,但卻嚴重缺乏實踐工作經驗,在具體就業指導工作中常常出現‘紙上談兵’的錯誤。所以,學校可以通過拓寬指導教師來源,邀請那些自身具備豐富社會工作崗位實踐經驗同時還具備一定講解能力的社會成功人士來做為本校的就業指導教師。還可以鼓勵本校的就業指導教師積極去社會企業當中實訓進行實踐工作,繼而不斷豐富自身實踐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