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以我院為例,貧困生大多來自省內經濟相對發展緩慢的蘇北地區,或者國內其他地域較偏遠、生態自然環境相對貧乏、家庭經濟總收入有限的農村地區。從創新層面上看,這些貧困生身上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首先,貧困生因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接觸到諸如創新類展覽或者實用發明的機會較少,創新的視野比較狹窄或者接近于零;其次,貧困生缺乏不斷探索新事物的主動性,但又渴望自立自強、立志成才。最后,貧困生往往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不如其他本科院校學生,帶有很重的思想包袱。結合以上幾點,筆者結合本學院此項工作做法,探索對高職貧困生實施創新教育的對策和方法。
(1)在發展性資助理念下,為貧困生打通提升創新相關知識和技能渠道,為日后轉化為創新能力提供先決條件。首先,廣泛宣傳創新知識,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新生入學后,帶領學生參觀“智能制造中心”、由教授召開“創新思維”專題宣講會,通過講解專業學習中創新實例,向貧困生植入創新發明的概念,從感官上激發他們創新發明的興趣。其次,注重創新思想遷移和實際應用,提升創新技能。搭建“無門檻”創新發明專項訓練平臺。譬如,機械創新實驗室這一平臺,為貧困生直接接觸實踐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提供機會。此外,實驗室的指導老師由專業技術強、創新能力高的教授擔任,手把手對學生進行漸進式創新思維訓練。
(2)整合校內有利資源,助力貧困生提升自己,為他們今后投入創新實踐活動打好基礎。第一,鼓勵貧困生將改變自身的想法付諸實際行動。學校每個學期都開設針對提升貧困生就業能力的培訓班——“啟航計劃”。課上,貧困生可以借助心理咨詢師、著名企業人力資源經理、團隊輔導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專業培訓,全面認識自己,強化自我意識,增強個人自信心,提高人際溝通能力。第二,鼓勵貧困生參與校內外舉辦各類比賽。如,校級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不僅讓貧困生明晰目前階段自己能做什么,并且讓他們規劃好今后相當一段時期自己的目標和計劃;還有,以團隊的形式,讓貧困生“組團”參加市級機械類創新設計大賽,在實踐創新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幫助,提升貧困生的參與感以及合作能力。
(3)多方做好貧困生的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為他們在創新道路上走穩、走遠保駕護航。一,在當今完善的資助體系下,解決貧困生在生活和學業上的經濟困難。及時糾正貧困生心安理得享受資助的錯誤思想;量化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激發他們知恩、感恩情感,在行為上能主動幫助他人,突出貧困生同輩群體的優良示范作用。二,貧困生渴望成功,有時為出色完成創新項目,會出現心理壓力大而導致心態失衡,主要表現在:忽視本專業知識的學習,急功近利,長期焦慮等。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專業指導老師應主動了解學生目前存在的困難,探究他們不良情緒和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在談心談話中,既要認可他們身上存在的一些優秀品質,同時也要助其擺正對事物的看法、改正不當行為,合理調節情緒。
在“精準扶貧”的資助育人環境下,對貧困生的創新教育過程中,目標在于培養有志、有智青年。所以,創新教育不應僅向貧困生拋出“精神刺激”,更重要結合學校育人特色和當地創新環境,為貧困生提供一系列有效、系統的指導和服務。貧困生的創新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創新思維也愈加流暢、縝密,參加各類創新設計比賽時更有成就感,強化貧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知識能創造出的價值,如,部分貧困生獨立擁有多項科技創新成果,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支持,進一步進行創業,并實現盈利。這樣,貧困生在此過程中完成了“資助式”、“無償式”到“自助式”、“能力式”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