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樹立
摘 要:課堂評價是基于學生的表現,師生在課堂互動的最直接形式。在當前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因此作為與學生交流的課堂評價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修飾自身的語言,著眼于學生成長的整體,全面實現教學的突破及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藝術
在初中語文課堂評價中,能夠實現教學的突破發展,并且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的評價,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對學生的點評,推動課堂的發展,并且能對學生產生合理的引導與關注。本文即針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藝術進行策略探討,以期為語文教學的發展做出啟示。
一、評價環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的評價環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新課標要求教學以人為本,轉變師生在課堂中的關系,基于此,教師需要關注自身在課堂的角色定位——課堂的組織者、領導者、參與者,給予學生肯定,基于此,教師與學生是合作與引導的關系,而不是單純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在這種角色定位下,教師要能夠尊重學生,以民主的態度對待學生,并且努力為學生創建和諧的人文環境。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保持這樣的態度,從尊重學生的角度進行評價,照顧到學生的情緒與接受情況,既不夸大其詞,也不盛氣凌人,而是就事論事,針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做出的表現,給予學生中肯的評價。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教師只要用心地與學生對話,就能得到學生的肯定與回應,能夠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以得體且能被學生理解以及接受的語言進行運用,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就能全面推進評價環節的發展。
二、對學生的評價以激勵性評價為主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特點在于年齡偏小,希望能引起成年人的關注與肯定,也正因此,教師的一句肯定可能會影響學生一節課的學習心情,教師的點評與肯定,可能會影響學生對語文課程整體的喜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主動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實現教學的突破與發展完善,能夠關注到學生的所需所求,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有些學生基礎本身就薄弱,如果在一次提問或考試中,能夠很巧妙地答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給出更多積極的回應。激勵性評價并非是盲目的表揚,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給學生以足夠的支持與肯定,使學生能夠有更大的信心參與到語文學習中。除此之外,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并不意味著盲目的表揚,而是要以中肯為原則。本來語文學科作為文學思想類學科,存在著一定自由想象的成分,允許學生進行適當的發散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成長,但是也要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
三、自覺地修飾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是一種不自覺的表現,是教師在長期積累之后的個人話語運用于課堂教學的自然而然的表現。在教師的教案中,能夠將上課的流程精確到每一分鐘,但很少有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將每句話都進行設計的。尤其是教學評價環節,是需要與學生發生交流之后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有隨機性。想要增加課堂評價的藝術性,就要不斷實現自身道德素養的提高,實現教學的突破與發展。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能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學生,也正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長,更要關注并實現自身的成長,推進教學工作的發展,并且能夠實現全面的發展及進步。對于語文的評價,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評價詞匯,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更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鼓勵以及語言交流的美。因此,教師要修正自身,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以達到教學的發展,實現教學工作的突破。
四、豐富的評價形式
在語文課堂的評價環節,除了運用語言詞匯進行評價之外,教師也可以嘗試另辟蹊徑,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評價,能夠實現教學評價的發展與完善。除了常規的語言運用,教師可以添加肢體語言的部分,能夠實現教學的突破與發展。在班級可以設計評比角等,以小紅花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物質獎勵,當學生積累的小紅花數量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就能兌換相應的禮物等,這些教學評價形式,是當前初中教學中常見的評價形式,都可以被語文教師借鑒并應用起來。
整體而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評價藝術的發展與運用,能夠切實地推進語文教學的發展,實現教學的突破,能夠對所學知識產生影響。作為教師,在看到課堂評價的優勢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如何修飾自身的評價,要打造沒有靈魂的課堂,而是要在課堂中切實地與學生形成互動,將自身的教學理念傳遞給學生,推進教學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淑萍.重新審視課堂教學評價功能、內容與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8(11):37-38.
[2]韋芳.新課程教學評價標準初探[J].新課程(中學版),2009,17(9):54-55.
[3]新課程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