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希武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如何活化語文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呢?和諧而富有變化的課堂教學是活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它能使語文教學的教與學實現最優化的結合,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課堂結構;板書
一、應創建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
針對課堂教學來說,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并且是一項立體流動過程,在此過程中所包含的關系也呈現多樣化。假設想要優化整個過程,那么必須協調好各種矛盾。首先,要加強師生之間的和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產生迷茫與失敗的根本因素,在大多條件下均是由于老師忘記了:課堂必須要由學生與老師共同組合才能完成,是否會成功,則要由師生關系而決定?!苯處熢谑谡n過程中,必須要為學生創造出一種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一來能加強彼此之間的友好互動,形成思想上的共鳴,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高教學成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禁忌事項為“三隔”:第一是隔心,如果老師與學生之間不能達到心靈的交流,那么教學毫無意義;第二是隔情,如果彼此之間的情感沒有產生共鳴,即使老師充滿激情,但學生仍舊感到枯燥乏味;第三是隔智,老師感覺比較簡單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則是極其困難。如果產生以上情況,那么教學成果普遍較差。記得我首次講授《背影》這篇文章時,對于文章的表現手法以及主旨理念等,均講解得聲情并茂,但是并沒有取得較佳的成效。主要原因則是我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沒有讓學生參與其中,無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在下一次講解這篇文章時,我吸取了上次的經驗教訓,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變化情況、思考問題方式以及生活閱歷等做了對比,盡可能地減少彼此之間所產生的差異性,最后獲得了較佳的成效。其次,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情境與教學內容的和諧。教育工作者必須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依據,利用語言、音樂以及圖片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比如說,我在教《春》這課時,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春天,再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感受春天,最后應用簡潔的語言進行點化,這樣一來整體的教學也就形散而神不散,簡單明了地讓學生了解了文章主旨。
二、要善于變化課堂教學結構
針對語文教學而言,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探索和諧美,同時也應適當改變教學結構體系,過于陳舊的教學結構只能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促使教學內容具有鮮活色彩,更加充滿生機,同時也應注重無形的教學形式,并時常變化翻新教學形式,讓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下感受知識的力量。若想促使語文課程更加具有變化美,第一,在對課文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必須充滿節奏性。而變化則是產生節奏性的基礎依據,兩者之間彼此協調。教育工作者在授課期間必須充滿激情,不可過于乏味、無聊、死板;應充滿創造力,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情境以及氛圍;做好正確的課程方案規劃,不可沒有任何條理地講課;將一些重點內容與難以理解的知識在授課過程中展現開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維路徑。在此種教學結構的變化條件下,也就形成了最佳的課文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應將講課與提問進行有效結合。如果教育工作者始終在不停地分析,以自我為中心談論問題,那么這些方法都是不正確的。第三,板書形式要富于變化。教師的板書要講究藝術性,板書形式要因人、因文而異,做到靈活多樣。好的板書設計是一件藝術品,它展現出教師的教學思路,凝聚著教材的精華,具有內容美;它從左到右,或圖文并茂,具有形式美;它的文字結構合理,板畫直觀形象,畫龍點睛,具有藝術美。板書形式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的,其中可包含排列式以及歸納式等多種形式。通過對板書進行分析后可發現,必須要以其直觀性以及藝術性等作為基本特征,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激發出對學習的興趣愛好。
總之,在活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和諧和變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教學、呈現語文教學成效的主要條件。教育工作者在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立足于實際,并逐漸地進行探討與研究,優化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里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陳慧琴.初中語文教學創新實踐[J].高中生學習(師者),2014(1):76.
[2]梁有偉.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小作家選刊,2011(6):30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