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花
摘 要:明確新時期體驗式教學理念下的英語語法習得應用的意義,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問題。通過教學實踐分析,討論了如何祛除弊端,從而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創新能力。
關鍵詞:語法習得;體驗式教學;文化模型;語言認知;知識網絡
一、傳統英語教學中的問題
一些學校的教學實踐中,語法地位在下降。“減負”的宣傳進行了很多年,但是成效較低,學生的實際負擔還有所增長,學業壓力尤其是各種升學、考試和就業的壓力很大,所以學校和教師都采取了急功近利的措施來提高英語成績,這就導致教學重點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單純的卷面分數,而英語語法和與之密切相關的二語習得被放在了次要位置,有的學校甚至直接取消專門的語法
學習。
傳統課堂教學對英語語法習得存在錯誤認識。一般性認為,對于孩童學習母語而言,依靠自然語言的輸入是可以有效掌握一定語法規則的,但往往這一點對于成年人的學習并不適用。二語習得必須依靠一定的環境,又因為對于孩童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只接收正確的語料,而不是錯誤的語料,一段長時間的學習后,孩童會自動放棄錯誤的結構從而接受正確的結構。所以很多人認為,語法的習得其實不需要通過專門的訓練,而是在一定環境中就能夠糾偏,就能夠達到累積。
語法習得的不重視將把英語學習引向消極面。語法習得不牢固的直接后果就在于英語學習能力的降低,這種降低很大程度上將體現在遣詞造句的寫作模塊出現問題,間接后果則會動搖如聽力、閱讀、口語交際等其他方面系統性的“坍塌”。
二、體驗式教學理念下對于語法習得的認知
在實際英語教學中,語法習得存在一系列問題,要有針對性地明確對語法習得的認知。體驗式教學就是基于此認知而展開的教學活動。
在學界最新理論的研究范疇下,筆者發現文化模型論(Cultural
Models)能夠很好擬合體驗式教學的理念。文化模型,很多學者看來就是指統一社會群體或者亞群體中所生活的人們共有的認知模型,而基于此理論,人類的社會和文化知識也是建立在認知模型和文化模型的基礎之上所構成的有機體。文化模型包括了對實際物理行動、思維方式等方面的映射和反饋,相比較認知模型而言,文化模型更少地涉及意識形態領域,而更多地指向由認知個體所組成的認知群體的認知共性。
體驗式教學正是根據文化模型的理論基礎和教學架構,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真實情境的展現或者模擬當中,呈現或者還原教學內容,在一定的環境浸染下,讓學生接觸到語言習得的文化層面,在學生親身的實踐和感悟中理解并建構知識,從而切實提高他們的能力。
三、體驗式教學的課堂創新實踐
1.在閱讀體驗中強化語法習得
傳統課堂中語法的講解常常是機械式地灌輸知識點,枯燥乏味的課堂環境自然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閱讀中強化語法習得,正是基于文化模型理論,從文化學習的角度去鞏固所學知識點,在實際運用和感知下強化對語法的理解和認知。
比如,教師在講授“現在完成時”的時態學習時,“have been done”的結構顯示情態動詞的后面應當接上動詞的過去式,如果教師就這樣干巴巴地傳授給學生,自然無法激起他們的興趣。此時,引入難度適合的一篇小說的閱讀,在具體語句中學習“現在完成時”的內容,可以加深記憶的效果,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閱讀的體驗式教學作用在于“感受”這兩個字,單純看語法書或者上語法課是不夠的。每個語法規則背后的含義還需要去慢慢理解和感受,而這個過程需要靠閱讀來完成。在閱讀中能夠不斷重現語法點,并且閱讀提供了一個很具體的語境。
2.體驗式教學對知識網絡和學習興趣的構建
英語語法結構是“英語大廈”構建的規則和方式,且覆蓋面廣,語法對于英語其他部分的學習和掌握是觸類旁通的效果。而包括日常交際、科學技術、時政新聞等在內的體驗式模塊化學習,有助于學生重視眾多知識點的關聯,重視連點成面的知識網絡
構建。
針對學習興趣的提升,要從語法習得的有效性入手,目前學生所學習的英語語法基本上是正式標準英語語法。很多使用局限于書籍、學術刊物、法律條文等正式場合,可能并不適合日常生活,所以體驗式教學可以從英語活動的開展發力。開辦“英語角”“英語文化節”“英語演講比賽”等一系列相關的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英語鍛煉機會。
有條件的學校應當盡可能多設置外教角色,盡可能引進以英語作為母語國家的、具有一定教學經驗并掌握一定漢語基礎及中國文化的教師。因為外教畢竟是國內英語語法習得的第一手來源,外教將能夠從根源上帶動學生原汁原味的英語學習環境。
體驗式英語語法的習得和教學應當作為整個課程體系的重要環節,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對英語這門科目的掌握情況和以后的學習生涯。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還需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還需要更多的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李艷平,朱玉山.英語語法教學的原型范疇理論觀[J].外語教學,2011(1):63.
[2]黃和斌.英語語法的宏觀思考[J].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2001(11):10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