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
近年來,教育界熱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基于此,有學者呼吁,要積極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創新精神,問題直指當下教育改革發展的難點與痛點。
關于批判質疑思維,目的在于訓練學生養成問題意識,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理性思考和判斷。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認為,可以從探究質疑、自由創新、人格完善等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與理性表達,從而提升高中閱讀教學品質和學生的人文素養,開創一個大閱讀格局。
一、質疑探究,培養一種嚴謹的治學精神
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為了使學生由循規蹈矩、人云亦云轉向獨立思考、善于發問。具有批判思維的學生,他們思想解放,不迷信權威,能從常識發掘新知,甚至從學科交叉處提出新問題、新觀點,豁人耳目,啟人心智。
以傳統名文蘇洵《六國論》為例。蘇洵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六國論》一文借論六國因賄賂秦國而滅亡之觀點,針砭時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文章觀點鮮明,文筆雄健,被譽為思辨文之典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質疑,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賄賂秦國嗎?
有學生分析,該文分兩個分論點,一是楚、魏、韓三國賄賂秦國導致國力衰弱,自取滅亡;二是齊、趙、燕,雖未曾賄賂秦國,因失去了他國的援助招致滅國。從文章的角度講,立論無對錯,關鍵看論證是否合乎邏輯,分析是否嚴密。文章第三節引用古語“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展開論述“賂秦”,形象地解釋國家滅亡的原因,文氣通暢,言之成理。但對其他三國的分析,則失之于牽強附會。作者說,不賂者以賂者喪,齊國、燕國、趙國因其他三國滅亡而滅亡。學生結合史料分析,提出了新的質疑。秦破六國的順序是韓、趙、燕、魏、楚、齊,趙國是第二個滅亡的,后兩年燕國破國求和,何來“蓋失強援”“處革滅殆盡之際”。文章第四節,作者先說齊亡,再論燕趙,給人假象,有利于一個作者預設的中心論點。所謂老辣,純屬文筆而已。大家認為,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作者已經在文章中說過的“智力孤危”“戰敗而亡”。
現如今,中學生學寫議論文,忽視思維訓練,對問題研究不透,沒有調查研究的科學精神,寫出了大量的假大空文章,以及許多不倫不類的語言靡麗之文。這當然也與傳統閱讀教學的淺層次閱讀不無關聯。
二、創新解讀,營造一種開放的學習氛圍
以教學《林黛玉進賈府》為例。這一回通過林黛玉這一雙俊眼傳來世態人情,賈府人物次第登場亮相,一時間眼花繚亂。師生們跳出細節、對話、人物的研讀,在課堂上生成了這樣一個話題:寶黛初會折射了男女不同的心理特征。在這樣的話題下,同學們的思維一時間活躍起來,他們認為,黛玉眼中的寶玉,起筆著重于服飾,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蹬著青緞粉底小朝靴。一時間回來再看,他已換了冠帶,然后描寫短發小辮、四串大珠、八寶墜角、半舊大襖等。之后才寫到他面如敷粉,唇若施脂,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這符合女生觀察男孩子的心理習慣。而寶玉眼中的黛玉呢?第一句就是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對于林妹妹的服飾不著一字。女生們認為,女孩子心細,對于衣裳飾品有著天然的敏感,如果將順序反過來寫則不好。有人還引入講了一些張愛玲等女性作家的文章,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給課堂帶來了既新鮮又專業的解讀。語文閱讀課專業的細讀法等介入,也要借助其他專業學科,通過跨界活躍思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尋覓出無限的可能。
三、思接千載,養成一種優秀的人格品質
對所學知識的不斷質疑,鍛煉的不止是一個人的思維能力,還包括一個人的精神品質。從長遠看,要將質疑探究與人的素養結合起來,要汲取古今中外的人生智慧,豐盈自我的生命,完善一種理想的人格。
《逍遙游》一文,鯤鵬沖破世間束縛,扶搖而上九萬里,遨游天地之間,掙脫人世間一切名韁利鎖,追尋絕對的自由。這一形象寄托著人類精神解放、張揚生命的渴望。千百年來,后輩學人驚嘆于莊子汪洋辟闔神思境界。有一些師生不滿足于此,雙目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他們在同類題材中,通過比較閱讀研讀,發現了持久感動人心、震人心魄的故事。如《海鷗·喬納森》,長老說:“海鷗天生就應該飛翔,自由是生命的本質。”要不畏萬難,挑戰和超越自我擺脫信念的枷鎖,讓天賦自由施展,體驗完美狀態。故事還告訴我們,生命的真諦在于慈悲和愛,縱然面臨種種誤解、謾罵和詛咒,也要寬容地笑對人生。西塞羅曾說,“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于是,對于那些舍身求法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多了一分理解與尊敬。有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欣賞鯤鵬自由的精神,但更欣賞那些高擎偉大的愛的火炬,不惜犧牲的人,如丹柯,如普羅米修斯之類的英雄。
明朝大儒王陽明年少時曾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回答:“唯讀書登第爾。”王陽明不以為然地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讀書不為科舉,立志學圣賢,自此眾人奇之。萬古長夜第一縷光,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還應該是開啟心智之門,批判性地質疑文本,甚至質疑所謂的真理,站在高處思考人生,構筑一種生命的大境界,進而完善一種大人格。
對于中等職業教育來說,閱讀教學中引入細讀法、跨學科思考,大力培養批判性思維,豐富閱讀理解的內涵,這當然是一種理想化的閱讀教學理想。但還是要在每一個學生心中種下一顆批判的種子,培養一種批判的思維,腳踏實地地學習、工作、生活,有時也不免思考存在的意義,也不忘仰望浩瀚星空。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