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仲新
摘 要:高考歷史新課標卷40題材料題通常涉及中西方同類型事件的對比,是一道切口小,內涵深的綜合題,考生如不掌握一定的答題策略往往不能有效應對。以異同、比較類為例,對高考歷史新課標卷40題材料題答題策略的考查進行探討,提出歷史復習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高考;答題策略;歷史試題
高考歷史新課標卷40題是一道大跨度的綜合題,不論是古今貫通還是中外對比,都是圍繞一個主題或一條主線設計。近幾年高考新課標卷40題涉及的類型主要有原因類、內容類、比較類、影響類等常見類型。
一、考情分析
2012—2016年新課標卷歷史40題考查情況
從近5年新課標卷考查的情況看,2013年Ⅱ卷、2014年Ⅰ卷、2015年Ⅰ卷和2016年Ⅲ卷的40題均涉及比較類,可見,比較類試題在該題中屬于高頻考點,反復出現,在復習備考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方法指導
1.含義: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讓考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異同。
2.分類:(1)從比較的方向看,可分為橫向型、縱向型和混合型比較。(2)從比較的內容看,可分為外顯和內隱比較。(3)從比較的差異看,可分為類比、異比和異同題。(4)從比較的對象看,可分為人物、事件和古今比較題等。
3.題型特征
(1)橫向型:同時間、不同地區發生的事件。
(2)縱向型: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事件。
(3)混合型:地區和時間都不同的事件。
(4)外顯型:比較項目已定,只需審清比較對象的限制條件組織答案即可。
(5)內隱型:沒有指定比較的項目,依據題意和所學組織答案,對思維能力要求較高。
(6)人物型:一般從所處時代、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等方面確定比較項。
(7)事件型:一般從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特點、結果、性質和影響等方面確定比較項。
4.設問方式:比較……異同、指出……不同或相同之處等。
5.解題思路
(1)明確比較對象和比較類型。
(2)確立比較角度:①如題目已設置比較點,按要求比較;如未設置比較點,要根據題意確定。②比較點可從背景、過程、影響三方面找比較角度,依托材料,結合史實分析。
三、真題點睛
1.(2016新課標Ⅲ卷·4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社會救濟是古代中國歷朝實施“仁政”的重要內容,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明初設養濟院收孤苦無靠者,按月發口糧。明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這是正律中首次納入社會救濟保障條款。清代的法律也有關于社會救濟的規定,主要有災荒救濟,高齡老人養贍,設棲流所以收養流浪貧民,孝子節婦貧苦者救濟,貧窮讀書人救濟等。
——鄧云特《中國救荒史》
材料二 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者,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
——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
(1)依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明清時期救濟制度和英國近代濟貧制度實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濟方式的異同。
【點撥】該題考查中英救濟制度橫向比較,與社會熱點“精準扶貧”相結合,第1小問從材料概括得出答案。第2小問的設置,體現了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救濟制度中的“精準扶貧”思想,屬于外顯型比較類,比較項目已確定,但是分值大,需要結合材料多角度歸納。先寫“同”;再寫“異”:先中國(多角度)再英國(多角度)。切忌:“異”寫為:中國……而英國……;中國……而英國……。
【滿分策略】(1)相同:①政府主導:政府財政支持;政府出資、出錢;國家干預;②立法保障:制定和頒布救濟法;③設置機構:設置專門救濟機構;④因類而異:依據不同人群種類、情況采取不同的救濟方式。
(2)不同:英國:處罰性機制:重視技術救濟;送進監獄;送
進……院……所;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重視物質救濟;仁政;受儒家思想影響。
2.(2015新課標I卷·4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的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孔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卞孝宣《韓愈評傳》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促進儒學發展。
【點撥】該題屬于內隱型比較類。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以德治民、政在得民、民貴君輕,而漢代儒學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思想,外儒內法。“發展”可從整體的角度,對宋代理學家們的主張進行
分析。
【滿分策略】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一統、三綱五常。
從參考答案來看全部是來自于知識運用;比較不同的評分方式:孔孟儒學的核心內容,漢代儒學的核心內容。
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展:更加重視《論語》《孟子》(來自材料);“理”為萬物本原,重視思辨(知識運用);“存天理,滅人欲”,強調個人的修養與完善(知識運用)。
四、備考建議
新課標卷40題在整份歷史試題中所占分值最大,從近年的考查情況看,該題的整體難度不大,重點是考查考生對材料的區分和概括能力,以及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能力。在復習備考中應將學科知識與社會現實、熱點問題有機聯系,加強對該題型的研究,開展相應的專項、有效的訓練并進行方法指導,形成答題的一般思維模式和答題模板,才會在高考復習備考中占據主動地位。
參考文獻:
[1]許蕾.新課標高考歷史試卷對教學的反撥作用[D].南昌大學,2014.
[2]鄭蘭.歷史材料解析題的類型、功能及其教學方法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