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鵬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中,全球的經濟已逐漸融為一體,和平與發展這兩大時代的主題為促進全球各國的繁榮提供了前提基礎和最有效的動力。新時代條件之下,高中生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行深刻的了解和掌握,為今后進入工作崗位利用所學的知識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做準備。闡述了對于經濟全球化現狀、影響和應對的相關思考。
關鍵詞:高中生;經濟全球化;應對
經濟全球化這一趨勢已成為新時代各國經濟發展的最大背景,作為高中生,我們這一學生群體應比初中生、小學生更加關注我國的經濟形勢與政策,并有能力對這些形勢與政策進行更加細致入微的分析。下面,筆者就來談談高中生眼中經濟全球化的
應對。
一、經濟全球化的現狀
近年來,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主要體現在生產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和資本的全球化;全球經濟化以發達國家的跨國集團為主導,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進程之中處于受支配的地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全球的分工不斷細化,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然而發達國家對核心、精尖技術的掌握,使得其在生產的過程中依靠技術和資金獲取較高利潤,發展中國家則以廉價的勞動力和地租來盈利,這一細化的分工導致了分工的兩極化;另外,西方的發展缺少金融監管,加之金融的快速創新,導致金融危機的頻發,經濟的全球化使金融危機蔓延至落后的國家,出現更嚴重的經濟發展問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區域集團化不斷加強,許多區域性組織紛紛成立。
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可以對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學習,增強我國經濟的競爭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2)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國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投入、擴大就業范圍,來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的優勢;
(3)經濟全球化可以利用逐漸擴大的市場來增大出口量,解決產品銷售的問題,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4)經濟全球化可以利用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來組建大型的跨國公司,使國家積極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之中。
2.消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更富裕、落后國家更貧困,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
(2)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視、對社會進步的忽視,導致環境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逐漸惡化;
(3)經濟全球化進程之中,相對落后的國家會對發達國家的體制、政策體系、價值觀等進行學習,從而出現本國的治理危機;
(4)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國的產業結構逐漸融合,形成全球的產業體系,在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同時,也存在著對別國的經濟形成依賴的危險。
三、經濟全球化的應對
1.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與調整
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應在多邊協作領域就金融、貿易和債務問題不斷加強協調與合作。在涉及有關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的談判中,要充分協調立場,共同提出一些反映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主張,以促使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逐步得到改善。
2.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
通過參與全球化壯大自己,這是改變發展中國家處于弱勢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在世界范圍內正迅速進行。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時機,充分利用不同發展階段發揮自己具有的相對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提高競爭力,找到本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準確位置是發展中國家順利融入全球化潮流的關鍵。
3.采取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在認真回顧與總結這些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進行了或正在進行經濟政策和結構調整,實施經濟多樣化,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改變出口產品構成,發展第三產業,以促進本國經濟較快地發展。經過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調整、改革,發展中國家經濟狀況正在不斷改善。
四、高中生的應對
1.關心國內國際發展
高中生,首先是我國的公民,因此,高中生對于經濟全球化的應對,首先應從國家的相關經濟政策入手,例如我國的一些經濟形勢、政策主要包括經濟全球化、經濟呈現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等等,高中生要對這些進行經濟政策的提出背景、原因、意義、內容、影響等做以詳細的了解和掌握,從而使自身的學習能夠擁有更加明確的方向。
2.努力學習政治知識
對于形勢和政策,是建立在充足的知識基礎之上的,高中生應在思想政治課之上,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的學習,對《經濟與生活》這本必修課本中所編入的相關經濟原理進行靈活的掌握,從而為自身對國家的經濟政策做出正確的分析而奠定前提基礎,為自身進入工作崗位之后利用所學的知識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做準備。
參考文獻:
[1]龍永圖.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應對策略[J].理論前沿,2000.
[2]尹賢淑.面對經濟全球化應對措施的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