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小媛+高春月+吳青林

摘 要:競爭情報意識屬于情報學范疇,而大學生就業能力屬于高等教育學范疇,通過長期研究,試圖找到兩門學科之間的交叉點,研究如何在高校普及大學生競爭情報意識,來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綜合能力,充實情報學和高等教育學的交叉理論和研究內容。
關鍵詞:競爭情報;大學生;就業能力
作者簡介:歐陽小媛(1968-),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管理學;高春月(1987-),男,河南鄧州人,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區域經濟;(通訊作者)吳青林(1973-),男,江西余干人,江西農業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村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江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于普及競爭情報教育意識提升我省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實證研究”(編號:2016IBBA10015),主持人:歐陽小媛;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一般課題“江西省新生代農民工信息素質教育研究”(編號:13YB136),主持人:吳青林。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7-0038-03
競爭情報是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們用合乎職業倫理的方式收集、分析和傳播有關經營環境、競爭者和組織本身的準確、相關、具體、及時、具有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情報。競爭情報學是一門有關競爭環境、對手和策略的綜合信息的系統研究的學問[1],它既體現一個過程——對競爭情報的收集和分析,又體現一種成果——獲取有價值的情報或策略。
競爭情報,顧名思義,它是一種情報,是一種關于競爭力的情報,因此也是一種信息[2],這種信息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是關于一個組織的外部或內部的環境的信息;第二,是專門采集而收集整理來的;第三,經過處理加工后可增加效益的;第四,為決策提供依據和幫助的[3];第五,為贏得和保持競爭優勢而采取有效行動所采用的。
依據競爭情報的幾個特征,得到它的三大功能作用:第一,預警功能,通過監測、跟進、預判、發掘等手段掌握一手情報,以其達到預警的作用[4];第二,決策功能,掌握實時的、準確的情報,可以及時調整競爭方式,調整運行決策,制定新的發展思路,及時進行研發和技術升級[5];第三,學習功能,通過借鑒優劣、對比前后、管理調整、方法改進、工具改新等,不斷學習,避免走僵化的路子,避免一成不變[6]。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概述
(一)高校畢業生總人數持續上升
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僅以江西省為例,據江西省大學生就業網的數據顯示:2011年江西省大學畢業生約23.30萬,2012年上升到約23.75萬,2013年上升到約24.96萬,2014年上升到約25.50萬,2015年約24.31萬,2016年上升到約26.62萬,總體呈現穩中有升、逐年增高的發展趨勢。
(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結構不合理
一是選擇就業的區位不協調。高校畢業生的首選就業區位意向大多趨于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中城市,較少愿意去西部中小城市或基層農村。而江西省高校畢業生更是明顯,大多數愿意去臨近江西省的長三角、珠三角,或南昌市本地等,一部分會選擇本省地級城市,較少選擇本省基層農村或外省基層的。
二是職業選擇失衡。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首選的行業依舊是公務員、企事業單位或大的公司,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對工作的舒適性、穩定性及工資待遇方面看得更加重要。江西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職業選擇也存在嚴重的失衡,存在較重的盲從性和感性意向。
三是專業需求失衡。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多樣化需求增加,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因此不同的專業,需求量也不盡相同,同時,由于分工的細化,男女性別也受到不一樣的結果。總體來講,畢業生中工科類好于文科類,男生好于女生,對于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更是供不應求。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不理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高等教育的不斷深入,畢業生的就業模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但許多畢業生還不能適應新變化和需求。一是“低不就”現象嚴重,許多高校畢業生覺得自己是精英,一般工作看不上;二是“高不成”,看得上的好工作,因自己能力有限,聘不上或聘上拿不下;三是“盲從性”嚴重,畢業生由于種種原因,對就業信息的研判不夠,認識不足,對就業競爭情報更是不了解,許多學生盲目跟從。
(四)學校、社會用人單位、畢業生態度各異
近年來,高校也開始越來越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但僅限于開拓和邀請招聘單位進校舉辦就業招聘會或專題講座等。社會用人單位則持觀望態度,即有需則去,無需則離,未能形成固定的、有規律性的招聘制度。畢業生則對就業持模糊不理性態度,對用人單位持觀望或試用的態度。由于三方的態度和看法不一,側重點不一,未能形成聯動互通的整體,使得就業形勢逐漸嚴峻。
(五)高校畢業生創業意向不強烈
近幾年,我國不斷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優待措施,各地政府也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鼓勵、支持和引導大學生尤其是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但江西省由于歷史因素等多種原因,信息相對封閉,經濟活躍程度不高,仍有許多畢業生對此不很了解,大學生的創業氛圍不濃,創業機制渙散,創業環境不優,大部分大學生希望畢業后能做份滿意的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創業怕失敗,二是創業經驗不足,三是受自身資金、人脈、行業相對飽和等因素限制和影響。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構成要素
那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呢?一般認為,一是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這也是畢業大學生的本質能力,也是基礎能力和步入社會的前提能力[7];二是實踐執行和應用技能,這是拉開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差距的主要方面,也是檢驗畢業生是否能適應新的社會需求的重要因素[8];三是本身的就業態度和性格素養,這也是畢業生能否長期勝任某項工作,是否能盡快就業,是否能慢慢晉升的重要影響因素[9]詳見圖1。
文化知識又包括本專業文化知識和非專業文化知識的掌握能力,也包括大學期間涉獵的其他形式的文化知識;實踐技能包括實踐應用能力、交流交際能力、管理領導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綜合能力;態度素養即職業道德、職業認知等素養,包括性格習慣,“性格決定命運”,雖有點夸張,但也不無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性格的因素是決定性的,還包括意志素養,一項工作要做好或長期做下去,需要堅強的意志力和柔韌的秉性。
三、普及競爭情報意識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必要性
我國大學生在校主要就科學文化知識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學習,而綜合性的就業能力,尤其是實踐技能和態度素養相對欠缺,因此,普及競爭情報,達到“知己知彼”的效果,“對癥下藥”,實施有針對性和準確性的對策,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綜合能力[10]。
(一)普及競爭情報意識有利于提升大學生文化知識的使用性
高校大學生至少有2—3年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且這種學習大多是既定的教學大綱要求,是既定和守成的,主要目的是傳播知識,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較少會涉及知識的實際使用性,普及競爭情報意識,以就業為導向,不僅僅是傳播知識、掌握知識,更是增強了知識的使用性,大學生會根據所知的競爭情報,結合就業環境,注重知識的適用、實用和使用,同時,以普及競爭情報意識為前提,以就業為導向,不僅能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目的性、積極性,更能較好地實現知識的轉化和知識的社會價值。
(二)普及競爭情報意識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實踐技能的競爭性
大學生很少有機會能在畢業前到社會上進行系統性、規范性、導向性的實踐技能鍛煉,不少大學生會出去做一點兼職等其他形式的社會實踐,但與真正的就業工作相比,猶如“打擦邊球”,未能起到目的性較強與未來就業相符的實踐技能鍛煉,大多數大學生大學期間做過的兼職,與畢業后的就業工作并不一致,因此,實踐技能幾乎是從零開始,致使競爭性不強。普及就業競爭情報,提高就業競爭意識,有利于大學生及時掌握就業新環境、新趨向,及時做出有針對性的實踐技能鍛煉,從而提高就業的競爭性。
(三)普及競爭情報意識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就業態度素養的適應性
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三個方面來看,結合實地訪談不少大學生、企事業單位、畢業班老師等,發現大學生的就業態度素養最為脆弱。一是對就業的態度不明朗,不投入,未達到一定的渴求高度;二是就業素養不夠,不夠專注,流動性、觀望性較強;三是“就業性格”的適應性不夠,稍有挫折,就難以適應,難以面對,“就業性格”亟待強化和鍛煉。普及競爭情報,有利于大學生及時了解就業競爭環境,產生認知概念和印象,潛意識中就起到了感化和教育大學生調整就業素養或“就業性格”的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對就業的適應性。
四、普及競爭情報意識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開設競爭情報課程,普及就業競爭情報意識
高校課程設置中很少涉及專門的就業競爭情報,某些高校圖書館會開設競爭情報類的講座或座談,但針對就業競爭情報的少之又少[11]。教學大綱中也未對競爭情報學進行安排和規劃,這是頂層設計上的缺陷,應引起重視,開設有關競爭情報學理論課程和講座,普及競爭情報意識,尤其是針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競爭情報的意識。可以由圖書館入手,循序漸進的采取推進式辦法,在大學生中開設此類課程,尤其是在臨近畢業的學年開設。總體目標是讓大學生畢業前養成和具備競爭情報意識。
(二)聘請專業授課老師,普及就業競爭情報知識
競爭情報學是一門理論抽象比較高的學問,要普及這種意識,可以通過循序漸進地開設課程,但要達到預期效果,要普及這種知識,還需要聘請專業的授課老師[12]。這有利于傳播正確的知識,形成科學的價值導向。可以聘請圖書館等有情報學基礎的老師擔任授課老師,針對就業環境,結合理論課程,進行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實證研究分析和講解。同時,聘請專業授課老師,也能引起大學生的足夠重視和高度關注,達到預期效果,使大學生從對這一學科的無知到認知,再到感知,進而以理性的姿態,獲取就業競爭情報知識。
(三)普及就業競爭情報,轉變和提升就業態度和能力
普及競爭情報意識,尤其是普及就業方面的競爭情報,達到周期短、收益高的效果是短期型的有效策略[13]。競爭情報學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難以很快掌握,但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方面的普及教育,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綜合素質。普及競爭情報意識,可以轉變和引導大學生的就業態度朝著更加理性化的方向發展,大學生會根據新的就業環境,轉變自己對就業對工作的態度,未雨綢繆,事先有備。普及就業競爭情報,有利于大學生對照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就業綜合能力。
(四)建立競爭情報機構,拓寬就業信息渠道
情報學是一個系統性的體系,競爭情報學更是需要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體系。普及競爭情報意識,可以建立專門的教學機構,形成系統性教學體系,開展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普及教育工作。建立普及競爭情報機構,也有利于拓寬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及時高效的發現和搜集最新的就業信息,并進行高質量的鑒別和篩選,形成競爭情報,及時指導和指引大學生就業和創業。建立普及競爭情報教育的機構,要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以實證實踐為抓手,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教師為人員組成,以最終形成有組織有系統有歸屬的,能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優質的就業創業便利條件為目的服務機構。
(五)完善競爭情報服務體系,鼓勵創新創業創造
普及競爭情報意識,尤其是就業創業方面的競爭情報,最終目的是服務,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14]。成立競爭情報機構不是形式,不是終點,而是為了不斷完善服務體系,不斷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創新創造。要真正實現普及競爭情報意識,僅僅依靠開設情報課程、聘請專業教師、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競爭情報知識、建立競爭情報機構還是不足的,最終要形成長效機制,還需要完善就業競爭情報的服務體系,不斷改進服務質量,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詢和便利的指導服務。
參考文獻:
[1]崔玉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國內外研究綜述與問題解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21-24.
[2]宋惠蘭.大學生競爭情報教育的現狀與對策——基于內江師范學院競爭情報教育的現狀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1(4):11-15.
[3]周芝萍,張發亮.高校開展競爭情報教育指導大學生就業探討[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35-37.
[4]徐芳.國外競爭情報研究進展:概念辨析、問題論域及發展趨勢[J].情報資料工作,2011(1):46-51.
[5]劉洪.中醫藥高校開展競爭情報教育指導大學生就業探討[J].圖書情報研究,2009(3):43-46.
[6]劉芳,朱沙.基于競爭情報分析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對策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1(1):42-46.
[7]宋國學.基于可雇傭性視角的大學生職業能力匹配性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1(5):34-37.
[8]孫志梅.關于在我國高校開展競爭情報普及教育的探討[J].現代情報,2010(11):119-121.
[9]孫志梅,馬莎莎.淺議我國高校競爭情報教育現狀與對策[J].晉圖學刊,2010(5):8-11.
[10]于飛,叢春梅,焦健.基于競爭情報分析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7-8.
[11]龍必堯,陳峰.利用競爭情報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若干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07(11):21-24.
[12]高希瑞,呂斌.企業情報職業需求分析——基于招聘網的統計與挖掘[J].圖書情報工作,2009(4):9-12.
[13]徐美鳳,丁元明,蘇震.競爭情報人才需求與高校教育狀況對照分析——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例[J].現代情報,2010(7):119-122.
[14]宋國學.基于可雇傭性視角的大學生職業能力結構及其維度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12):129-138.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