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在外科實驗教學中,方結法縫合是極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其中包含著手術器械使用、進針技巧、打結技巧、拆線技巧等重要內容,因此是醫學專業學生臨床實習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項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04-26
一、教學對象
本次研究的教學對象均為曲靖醫學高等專業學校2013級~2015級臨床專業學生,其中,外科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第二學年,學習此課程的學生基本已經完成了基礎醫學知識的課程,并且有了一定的外科臨床圍術期理論基礎,對于外科實踐性課程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
二、教學方法
1.課前準備
首先采用條形桌作為外科實驗教學的操作臺,尺寸為0.8×5m,在教室中排成6排,將學生們分成6個小組,學生兩兩對面入座,從而互相扮演助手的角色。在實驗課現場,需要教師巡回指導,每一排的學生間距需要超過半米,每一個操作臺間距需要超過1米[1]。實驗教學配置:止血鉗、持針鉗、手術剪、縫合針、縫合線、厚1cm海綿等。
2.器械使用方法
(1)持針鉗、止血鉗和手術剪:學生們需要掌握把抓式,首先將拇指和無名指扣進器械柄的兩個環中,中指則放在無名指所在的柄端,學生的食指則需要放置在軸節位置進行穩定。開啟持針鉗和止血鉗的方法:將拇指和無名指扣進環中,固定之后在外推柄。對于學生而言,無論是左手法還是右手法都需要熟練掌握四個手指把持器械的方式,其長處在于穩定有力。
(2)手術鑷:拇指對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四個手指指腹放在手術鑷的橫紋所在的地方,這種方式優點在于安全穩定。
3.方結縫合教學要點
(1)需要保持1/3原則,即持針器需要夾在縫針中后段1/3處,一般情況下,若是靠前容易使得縫合太淺,操作的范圍也會有明顯的限制,若是過于靠后則會導致縫合力量不夠,很容易使得縫合針彎曲。縫線可以分為3段,將縫線穿過針孔之后,不要將線頭保持水平,短線1/3,長線2/3,短線過長會出現縫合成為雙線的問題,短線過短則容易脫落[2]。
(2)進針縫合需要秉承“二夾二松”的原則,即持針器需要夾住縫針,在距離切口處5mm處進針,并且從5mm處穿出縫針,用有齒鑷夾住前端,放松持針器,然后再用持針器夾住縫針前端,再放松有齒鑷,然后再采用持針器拔出縫針。
(3)打結。在此過程中,打好第一個單結極為重要,需要將持針器放在線段的中間,學生用雙手將有縫針的一端的線在持針器上纏繞一圈,此時,如果進針是右側向左側,則將有縫針的一端縫線朝著自己方向纏線,如果進針方向是左側到右側,則需要反向纏線,然后學生用雙手同時反方向拉線,從而完成第一個單結。第二個單結方法同上,但方向正好相反,兩個單結完成之后,就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方結。
(4)剪線。將夾著短線頭的持針器放在學生的左手,然后需要將兩條線并攏,右手拿著線剪,從左手方向朝著線結方向滑動,距離線結1cm處剪開,完成縫合。
(5)結束處理。學生在剪斷縫線之后,必須用持針器夾住縫針,然后才能放在桌面上,禁止單獨放置縫針。
三、教學體會
打方結縫合是外科手術操作中最為基本的技能,其縫合的水平對手術時間長短、手術安全性和患者術后恢復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方結縫合包括徒手法和器械法,其中,器械法主要借助持針鉗進行。
在外科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培養起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就需要讓學生們嚴謹遵循外科無菌操作原則,保證手術操作規范性,為以后臨床操作打下基礎。在縫合階段,手法不正規,層次不清晰,很容易導致患者刀口皮下組織發生錯位或者出現死腔,從而導致患者術后疼痛,甚至還會留下瘢痕。而打結不準確甚至會造成縫線的滑落,對患者的生命產生威脅。因此,熟練、規范的打結技能是一個外科手術醫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就需要正確掌握手術器械用法,從而在練習中掌握規范的打結縫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持旺.外科實驗教學中器械法方結縫合的教學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15):2113-2115.
[2]韓小玲,敖秋月,王樹文,等.外科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亞太傳統醫藥,2013(4):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