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下,互聯網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現實社會中,既對我們的傳統理念、固有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帶來了挑戰,也為我們順應時代變革、創造新的社會價值注入了的新動力,成為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本文探討在“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下,圖書館服務如何轉型與發展,并為實現“讓閱讀無所不在”的愿景,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圖書館服務;互聯網+;服務創新
圖書館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圖書館應為社會的經濟、技術、文化、科研和教育的發展服務,社會也要求圖書館與社會同步發展。在互聯網思維的大潮中,圖書館的服務更應該從新的思維、思想和理念方面來設計和規劃未來,站在未來審視現在,發現更多的機會。[1]為此,要使公共圖書館保持活力,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就必須重新構建服務體系,運用“互聯網+”掃除擋在讀者和圖書館之間的信息壁壘,創新圖書館服務新模式,增加信息的利用率和閱讀的趣味性,有效的擴大圖書館使用人群,讓公共圖書館在我們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1 “互聯網+”概念
國家發改委在《2015年< 政府工作報告>縮略詞注釋》中將其描述為:“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2]
2 “互聯網+”對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影響
(一)“互聯網+”將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連接起來,拓展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和方式
21世紀,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圖書館應運而生,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得到了進一步拓展。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數字圖書館在軟硬件平臺、資源共享和服務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二)“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讀者對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格局的需求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中國80后、90后成為社會主流,讀者的閱讀方式正在漸進發生轉變,到館閱讀的傳統方式正在向網絡閱讀、移動閱讀轉變。目前,在中國通過網絡閱讀、移動閱讀的讀者人數已經遠超過到館讀者人數。此外隨著電子書借閱機的普及和公共圖書館內無線局域網的全覆蓋,越來越多的讀者攜帶自己的移動設備到圖書館獲取電子信息資源。
3 “互聯網+”給圖書館服務帶來新變革
在這個以數據化為特征和標志的深度信息化時代,公共圖書館不僅要繼續與互聯網做加法,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還要發揚互聯網精神,借鑒互聯網思維,實施“互聯網+”和“圖書館+”戰略,讓閱讀無所不在,使公共圖書館成為我們社會中最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間之一,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一)向“互聯網+”的模式轉型、發展
在傳統圖書館的服務體系中,其服務內容、方式、手段等呈現出相對靜止的狀態。傳統圖書館因為其擁有固定的地域空間,讀者的范圍雖然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因地域劃分而擁有比較固定的讀者群,并依托圖書館建筑進行服務對象的集散,這種單一的服務模式實質上提供的是一種讀書場所。[3]“互聯網+”戰略的本質內涵就是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通訊技術不僅可以改良絕大部分的產業和行業,而且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管理模式。通過實施“互聯網+圖書館”模式,樹立互聯網思維,實現圖書館絕大部分資源能在線上為讀者提供服務。并從讀者和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創新和拓展服務內容和方式,打造讀者與資源、讀者與讀者、資源與資源間互連互通的服務平臺,使圖書館服務在信息提供、交互、再創造中迸發出新的活力,為讀者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讓讀者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優質、便捷的服務。
(二)向“圖書館+”的模式轉型、發展
這些年來,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4G、5G等信息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現實社會中!公共圖書館要把握時代的脈搏,通過“圖書館+”的模式,實施資源、服務、平臺全面融合,完善資源共享和互動體系,積極主動接入支付寶、微信等移動平臺的城市服務,不斷擴大圖書館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力。同時積極主動跨界融合,拓展服務內容和方式,與搜索引擎服務商、文獻流通領域服務商等開展圖書館書目信息資源合作,使資源搜索更簡單快捷;與移動閱讀平臺開展資源和平臺合作,使資源供給更豐富。
(三)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
互聯網可以讓傳統閱讀服務更便捷,數字化、智能化可以讓閱讀體驗更美好。因為互聯網,隨時隨地的閱讀成為了可能,所以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戰略來實現“讓閱讀無所不在”的愿景。公共圖書館要創新服務模式,不斷推進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建設,建立和完善公共圖書館數據平臺,積極探索為政府機關、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及少兒、殘疾人等各類讀者提供個性化、知識化、智能化的文化信息服務。在實現“讓閱讀無所不在”的愿景的同時,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同時借助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通道,利用手機、平板電腦、數字電視等新興媒體終端,實現公共圖書館書目信息、讀者動態信息的共享和更新,增加與讀者互動的頻次和深度,運用大數據深度解讀讀者,了解、挖掘、把握讀者的需求,進一步激發讀者的潛在信息需求,提升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認同度和滿意度。
4 結語
“互聯網+”不僅將使得圖書館為了滿足讀者和時代的要求而不得不拓展其服務內涵,重構其服務內容,服務更多的人群、最終實現全天候服務,而且還將使得圖書館把閱讀文化服務和信息資源送入一切可以進入的領域和行業、機構和場所,以實現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與其他行業進行深度鏈接,創建出了一套適應移動互聯網和讀者行為習慣的新型服務模式。因此,在“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下,展望圖書館服務的轉型趨勢,努力使圖書館服務做到極致、便捷、普惠,以期實現“讀者在哪里,圖書館服務就在哪里”的圖書館服務轉型與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對此進行了初步探討。
參考文獻
[1]馮國權.互聯網思維下圖書館服務變革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5) :25.
[2]周建芳.“互聯網+”視角下圖書館創新的邏輯與行動〔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7):26.
[3]王世偉.當代全球圖書館事業面臨的難題與挑戰〔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 (1):22-28.
作者簡介
李永鵬(1987-),男,壯,廣西貴港市,玉林市圖書館,文學學士學位,助理館員,研究方向: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