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偉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自2008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互通,國內企業的發展模式也在不斷更新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國和他國的經濟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跨國并購十分常見。以國際貿易的視角來看中企跨國并購,可以發現我國企業存在一系列的發展問題,必須尋找有效對策應對國際市場的風險。本文將具體探討國際貿易背景下中企國外并購的發展現狀、其應對的挑戰和相關對策,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國際貿易;中企跨國并購;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繁榮,企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就。國際市場詭譎多變,使國際貿易具有復雜性特征。在國際貿易中,跨國并購是常見的經濟行為,國內企業進行跨國并購,不僅可以提高我國在國際經濟貢獻中的比重,還能彰顯我國的大國形象。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企跨國并購還面臨著一些挑戰,我國必須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對中企國際貿易發展情況進行詳細分析,采取有效的跨國并購對策。
1 國際貿易背景下中企國外并購發展現狀
1.1 并購規模不斷擴大
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中企國外并購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我國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大中型企業數量越來越多。對中企國外并購的歷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中企國外并購規模呈現出由小到大的變化趨勢。我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帶動了經濟的迅猛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企業和國外企業的經濟合作比較少,中企國外并購的規模也相應較小[1]。自21世紀以來,我國企業和國外企業的經濟合作不斷增多,中國企業國外并購的案例也越來越多。據相關統計數據可以知曉,近五年內我國的跨國并購企業數量增長了五倍,貿易額也增長了三倍,這個數字無疑是驚人的。
1.2 并購主體以國企為主
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中企國外并購的主體以國企為主。一般來說,進行跨國并購的主體都需要大量的活動資金,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規模較小,資金流量有限,一般不能支撐跨國并購的經濟活動。與中小企業相較,我國的國有企業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不僅生產經營規模較大,更是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進行跨國并購的過程中,國有企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進行跨國并購的主體幾乎全部為國有企業。為了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勵舉措,使民營企業逐漸成為跨國并購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國外并購的主體仍然為國有企業。
1.3 并購投資集中度較高
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中企國外并購的投資集中度較高。中企國外并購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利用他國的產品市場,第二是獲得必要的自然資源和原材料。為了實現上述的兩個發展目標,中企國外并購經常著眼于發達國家。對中企國外并購案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跨國并購集中在北美地區、西歐地區和亞太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北美、西歐和亞太市場的購買力更強,民眾消費水平更高。同時,這些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材料,可以為跨國并購的中國企業提供物力支持,促進中企的可持續發展。
2 國際貿易背景下中企跨國并購面臨的挑戰
2.1 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在國際貿易背景下,中企國外并購存在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的問題。中企國外并購需要較多資金作為支持,只有形成穩定的資金鏈條,才能并購成功,保障企業各項工作的可持續運轉。據不完全統計數據可以知曉,中企國外并購需要的資金至少為千萬美元,一些跨國并購企業的規模較小,無法為后續的收購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就目前來看,我國對中企國外并購的金融借貸進行了限制,企業貸款數目需要嚴格控制在額度范圍之內。中企資金不足,金融借貸是獲得資金的主要渠道,由于金融借貸已經被政府限制,跨國并購企業的融資能力較低,經常會出現收購困難,和他國發生貿易摩擦。國際貿易關乎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當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國際貿易失穩,我國的國際形象也會大打折扣,國際地位會相應下跌。
2.2 民營企業發展缺乏重視
在國際貿易背景下,中企國外并購存在民營企業發展缺乏重視的問題。在傳統意義上,國有企業才是國外并購的主體。在中企國外并購的過程中,民營企業被地方政府忽視,阻礙了民營企業的投資行為。近幾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政府也為民營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如今的民營企業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分支。在未來,民營企業的地位將更加得到凸顯,其創造的經濟利潤也會成倍增加。由于國有企業擔任著跨國并購的傳統角色,社會對民營企業的跨國并購行為存在認知偏差。民營企業在進行跨國并購的經濟活動時,無論是在信息資源的收集、并購意見的審批還是在政府的稅收上都缺乏必要支持,致使我國的跨國并購體系不夠健全,綜合競爭力薄弱[2]。
2.3 國際競爭日益激烈
在國際貿易背景下,中企國外并購存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問題。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涌入到國際市場經濟競爭中,風險和機遇紛至沓來。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有利地位,成為各個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現代化技術水平亟待提升,人才流失問題較為嚴重,很多企業都沒有形成內部核心業務,削弱了自身的競爭實力。在我國,從事專業跨國并購的企業還沒有形成,在跨國并購的過程中,許多中企處在薄弱鏈條上,其能獲取的經濟效益非常微弱。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發達國家虎視眈眈,不僅加大了我國跨國并購的風險,更是導致中企的并購難度不斷增加。
3 國際貿易視角下中企跨國并購對策分析
3.1 加強與銀行金融機構的密切合作
立足國際貿易視角,推動中企跨國并購,應該加強與銀行金融機構的密切合作。我國的消費市場不斷擴大,人均生產總值不斷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國內企業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跨國并購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仍然較低,缺乏后續的并購資金,發展活力逐漸萎縮。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我國企業必須與銀行金融機構展開密切合作,延長企業外部的資金鏈條,拓寬融資渠道。具體來說,我國跨國并購的企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我國的跨國并購企業應該在內部融資的同時進行外部融資,這樣一來可以和金融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同時簽署相關的合作協議,避免合作終止導致利益受損。第二,我國的跨國并購企業應該在國內融資的同時進行海外融資,獲得海外金融機構的支持。國內的金融機構以銀行為主,這些銀行的融資規模有限,跨國并購企業在進行并購時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國內金融機構有時會無法滿足跨國并購企業的需求。此時跨國并購企業應該在海外設置融資分支地點,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第三,我國的跨國并購企業應該在獨立融資的同時進行合作融資,實現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發展共贏。很多金融機構延伸了自身的業務關系,跨國并購企業應該和這些金融機構進行密切合作,采用參股、簽署協議等方式,擴展企業外部的融資市場,爭取更多金融機構的融資。
3.2 注重提升民營企業競爭力
立足國際貿易視角,推動中企跨國并購,應該注重提升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在傳統意義上,國有企業一直是跨國并購的主體,在跨國并購過程中發揮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和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民營企業快速發展起來,在很大程度上健全了跨國并購主體體系[3]。為了推動民營企業進行跨國并購,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政府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政府應該簡化民營企業跨國并購的審批程序。在進行跨國并購業務審核的過程中,政府應該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規模、經濟實力進行認真考核,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民營企業。第二,政府應該為民營企業的跨國并購行為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法律是約束民營企業行為的利器,因此政府可以制定民營企業跨國并購的相關法律,進行民營企業海外投資備案。第三,政府應該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福利待遇。一方面,政府可以和金融機構建立聯系,讓金融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確保資金鏈的暢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減免跨國并購民營企業的稅收或者是為民營企業提供財政補貼。
3.3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立足國際貿易視角,推動中企跨國并購,應該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推行計劃經濟體制,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占據的國民經濟比重非常大,不僅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了引導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國應該調整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第三產業的發展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經濟實力,我國企業想要在跨國并購中嶄露頭角,想要和發達國家的企業進行競爭,必須以第三產業作為基礎。具體來說,我國應該做到以下兩點:一是政府應該扶持引導第三產業的發展,為第三產業提供專項的扶助資金,減免第三產業的稅收等;二是政府應該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帶動全社會節能減排,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短缺相關問題。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發展形勢下,中企跨國并購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把握機會,迎接挑戰,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獲取長遠發展和進步的關鍵。中企跨國并購,要注重對現有金融支持不足、民營企業發展缺乏重視、國際貿易競爭日益激烈的問題進行把握,注重與銀行金融機構展開密切合作,加快產業機構的升級和調整,并增強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從而更好的應對國際貿易發展新形勢,增強中企對外并購能力,促進中企更好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孫華鵬,蘇敬勤,崔淼. 中國民營企業跨國并購的四輪驅動模型[J]. 科研管理,2014,10:94-100.
[2]湯吉軍,安然. 國有企業跨國并購風險防范的制度研究[J]. 經濟體制改革,2015,03:118-123.
[3]徐曉慧,李杰. 金融危機、政府干預與企業跨國并購績效[J]. 國際貿易問題,2016,06: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