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紅宇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盡管在參加工作后的幾年當中,自己非常努力的學習和思考更好的教學方法,以更有利于學生的培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授課風格,即注重知識生活化和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但是隨著這幾年新思潮、新課改、新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微課等)的不斷推進,使得自己覺得即便自己講的再好,教學方法和手段多么的多樣化,但對于學生而言,都比不上他們自己通過思考、探究、繪制等途徑獲取知識,來得更深刻更實際更具有價值。“ 未來已經發生,只是尚未流行 ”,不管是從對學生的培養,還是對自身的發展來看,自己的教學方法都已經到了不得不再改的時候了!這也是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呢?每個假期我沒有閑著,參加了各種培訓和學習,接觸到了疑探課堂、思維導圖和微課等各方面的達人。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我了解了他們利用自己擅長的“武器”,對傳統課堂進行轉變的過程,而且成果顯著。而我呢?我的課改又應該是怎么樣的呢?我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個人認為,課堂學習要解決兩個問題: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顧名思義,知識的深度,在于學生對知識的重點、難點,所領悟的深度。為了學生的發展而言,我們不能僅僅讓學生死記硬背,復制知識點,當讓學生了解、理解、明白知識點的起源、發展,以及關聯,所以,知識的深度很重要。知識的廣度,學生學習知識不僅僅是為應對考試而言,更重要的是對生活的指導,知識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并指導生活。比如“地震”這一知識點,學生掌握必要的防震逃生知識個人覺得比只是知道地震二字重要太多。況且,學科之間也并非完全獨立,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在知識的學習中,應當在廣度上下功夫,讓學生掌握更多更有用的相關知識。
以加深知識深度,拓展知識廣度為題,本人作來以下研究和嘗試。
微課,好不好?非常好,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以生動有趣的視頻形式,能讓學生隨時隨地的去學習知識,突破重難點,是教學手段信息化,代表信息化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但是一堂地理課只用微課就能搞定嗎?明顯是不能的。微課也不是萬能的,它只是針對某一重難點知識所設計出來的視頻及配套(自主學習單、微檢測、微活動等)資源。換而言之,對于知識的深度可以利用微課來輔助解決。而對于一節課所有知識點的系統構建(廣度),微課顯得力不從心。
思維導圖,好不好?非常好。它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起學科學習的知識框架(廣度),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某個知識點在這個框架中所在的位置,及知識點之間的關聯(聯系)。新授課的板書設計、復習課的知識梳理等學習方面,思維導圖都大有可為。但是思維導圖是萬能的嗎?也不盡然,它也有局限性,它更多的是呈現出一個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或者說是框架(廣度),而對于具體的某個知識點細致的、深入的分析(深度),可能就不是它的強項了。
能不能把解決知識深度的疑探課堂理念和微課教學,與解決知識廣度的思維導圖有機整合,形成自己特色的課改模式呢?當然可以,我又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嘗試: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把教師講解知識的過程(時間),轉換成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當然是有目標的、有規劃的,并不是盲目的把課堂丟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課前準備充分,那就是確定本課學習的關鍵詞(知識點),以及掌握關鍵詞所設計的思維過程(比如問題設計,教師當負責解答疑難問題)。根據具體情況,分配15分鐘左右時間給學生,完成對知識點理解與提煉。
2、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嘗試著構建本課的知識體系(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訓練),并繪制思維導圖(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宏觀層面確定本課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并知道知識之間的關聯和聯系)。學生可以自己思考設計導圖的形式,以課題為中心的發散型;以大括號延伸的邏輯性;或者有的學生創新的用樹干、樹枝展開的形式(鼓勵學生創新)等待模式。最后作對比,選出最簡單易懂的形式,并做推廣。
3、依次按照個人繪制——組內展示——全班交流的環節,完善思維導圖(知識體系)。這里需要每個組配置一個白板,將小組思維導圖的繪制于白版上,用來匯報交流。有老師問為什么不用白紙,寫在紙上再到講臺用實物投影展示?用白板的好處在于,可以即時修改完善,白紙的話可能修改起來不是很方便。而且每組一個白板,不僅可以用來繪制思維導圖,用完以后還能掛在教室的四周陳列自己小組的作品,背面也可以設計成考核表。用來給自己小組的組員平時各方面的表現打分,可謂一舉多得!
4、學生自己在預習和繪制思維導圖的時候哪些知識點不懂,或者說吃不透,可通過小組代表來交流、解答。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學情預設一些問題,提前想好解決和處理的辦法,比如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這個是他在預習和構建知識框架的時候理解不了的,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讓學生看預先準備好的微課視頻等方式突破重難點。
5、課堂總結環節。由于有了思維導圖的存在,這部分完全可以讓學生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個體、小組等),來總結本課所學到的知識。積極鼓勵表揚學生為大家講解。
6、學習完一個章節后,再讓學生利用25分鐘左右時間,將本章節的思維導圖融合在一起,形成本章節的思維導圖,以此類推,期末將本冊教材的知識點形成思維導圖。這對學生的系統邏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堅持和努力非常重要,教師積極鼓勵表揚學生。當整個思維導圖完成后,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面對自己的勞動成果興奮不已,同時,面對整個知識系統,當是一覽眾山,整個體系藏于心中,學生個個都是“小小地理學者”。
思維導圖、疑探課堂理念和微課有機整合,這樣的學習模式,教師是絕對的引領者,對教師的課前準備要求非常高。與此同時,大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培養的學生的地里思維方式,培養了學生的相互協助能力、表達能力。
理論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只有在教學中去思考、去總結方法,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的結合,就是本人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微課結合思維導圖,目前所思考探究得出的一個辦法,將在接下來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去實踐運用,以到達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快樂、高效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