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摘 要:近年來,圍繞著瑞麗大盈江兩岸的濕地面積在隨著人為活動而逐漸縮減,江域環境遭到污染,各種植被鳥類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研究本著可持續發展、回歸自然的理念,對瑞麗大盈江允燕山景區段濕地公園進行了生態恢復概念規劃。方案將場地劃分為“兩徑——三帶——四分區”的格局形態,將外部江域水流引進內部的帶狀濕地景觀帶,形成一個“活體凈水器”濕地公園,為動植物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同時,著重考慮人的參與性,設置供居民進行科普、休閑、娛樂的設施及項目,在恢復景觀生態系統之時營造層次豐富的多功能復合型生態濕地場域。
關鍵詞:概念規劃;濕地公園;可持續;盈江縣
中圖分類號:TP79;P20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200-01
一、前言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業耕作的擴張和環境污染的破壞,世界上的濕地資源正在急劇減少①。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我國城市濕地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威脅。建設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濕地保護、恢復、以及合理利用的成功模式。利用濕地作為水資源調節與凈化科技,緩解或部分解決城市化進程中水資源瓶頸問題,同時發揮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教育、特色旅游休閑以及城市生態景觀系統重要組分的綜合功能是濕地公園建設的主要功能目標②。
大盈江作為盈江縣的標志,但多年來得不到重視性的保護,濕地面積在萎縮,周遭環境遭到污染,水利電站的興修也導致大盈江水位下降,水域環境受到污染,對濕地環境的保護迫在眉睫。政府希望能夠通過江域濕地項目建設的復興,以濕地保護為基礎,以挖掘濕地文化為底蘊,保護流域范圍內江河兩岸珍稀動植物、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建設水上樂園,形成沿江休閑度假觀光勝地③。
二、場地概況
盈江縣被稱為盈江壩,地勢自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平原鎮地勢平坦,大盈江江域周圍都為平坦開闊的平原地勢,江水流向也是自東南向西北方向流淌。當地氣候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溫熱濕潤,雨量充沛,日照長,霜期短。大盈江汛期為6月至10月份,由于上游水電站的分布較廣,下游區域的水流量都是適中,相對較平緩。
大盈江允燕山景區段為帶狀,東起“弄晃”傣族寨西到盈江縣政府段,總長1700米,總占地面積85畝。地勢由東向西逐漸平坦,東北方向接近公路的地段地勢稍高,為小丘陵地段,西邊地勢平坦,是寬闊平坦的水田濕地,西南邊為整個項目地植被覆蓋率最高的地方,和水田區域的地勢相比稍高,與平坦地帶形成兩米的高差,最低洼的地段為臨江的沙灘灘涂地段,被江水的流動不斷沖刷,形成自然式的灘涂地形。
該區域自然物產豐富,傣族、景頗族特色明顯,鳳尾竹環繞,芭蕉樹成群。另外還是多種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如鸕鶿、黃鴨、鷺鷥等。
三、規劃理念
整個規劃方案本著恢復濕地的設計理念,達到凈水、蓄水,并且將大盈江的水環境進行保護和凈化的功能。方案將保留基地自然式的格局,恢復江岸的自然式駁岸,重塑內灣濕地生態狀況與自凈能力,再現江岸濕地的生命力。另外,將城市休閑游憩項目與江岸生態環境的建設相結合,建立連續的慢行網絡,并改造單一的濕地形式,創造更多的親水空間。最后,將濕地生態恢復和休閑游覽相結合,以濕地江岸景觀為契機引導城市內部更新,提升土地價值,增強城市活力,促進濱河景觀與城市宜居環境協同發展。
四、規劃總體布局
規劃將保留原江灘濕地的原地形,將其改造為內河濕地公園,形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生態凈水、蓄水內灣。將外部江流的水引進內灣,通過公園內部的沉淀、過濾,內部土壤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凈化,達到凈水、蓄水的主要功能,也給整個濕地公園提供一套完整的水環境條件。
在自然的格局下,兩條2.5公里的自然式蜿蜒的生態廊道貫穿場地,最終形成“兩徑——一灣——三帶——四分區”的主要格局劃分。兩徑:指貫穿整個場地的兩條景觀廊道;一灣:指引入內部區域的凈水內灣;三帶:是指民族展覽館區域景觀帶、鳥類棲息自然林地區域景觀帶、水凈化生態系統景觀帶;四分區:濕地生態恢復區域、科普教育活動區域、休憩游園活動區域、觀光體驗區域。
(一)交通分析
規劃為場地設置了3個入口。其中,主入口和允燕山景區只有一路之隔,兩個次入口是連接整個公園和外部空間的重要樞紐。規劃方案的亮點體現在兩條延綿貫穿場地的生態廊道以及連接整個綠地系統的慢行步道,這對于保護和優化濕地生態系統、引導形成合理的空間格局、提供休閑游憩和慢行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二)功能分區
公園的規劃方案中,為到生態恢復保育的作用,將場地劃分為人為參與性強弱不同的場區,具體體現為四個功能區的劃分:
1.濕地生態恢復區。該區域主要是濕地保育區。方案中的蓄水凈水系統和濕地內種植的植物相互作用,起到凈化水體、促進濕地植物生長的作用。該區域濕地適生植物覆蓋較高,且少設置游人參與的場地及活動項目,自然式林區的設置使植物在一種較為自然的狀態下生長,也成為鳥類主要的棲息家園。
2.科普教育活動區。科普教育活動區域分為三個子區塊,主要是圍繞著公園內部的主要建筑物進行布置的,作為游人主要活動區域:一個子區塊是民族文化展覽館,它是對外開放的展示性博物館,陳列當地特色民族文化產物,宣揚當地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以及人文風情,讓外來的游客體驗當地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視和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另外,兩個子區塊是濕地鳥類保護科普教育區域和社區蔬菜花卉種植觀光體驗區。濕地鳥類保護區域是鳥類棲息的主要空間,該區塊不設置游人參與活動的場地及項目,只設置了觀鳥建筑,供鳥類愛好者和科普教育進行活動學習觀賞,同時也主要提高人們對當地濕地珍稀鳥類保護的重視;社區蔬菜花卉種植區塊也是主要進行科普教育活動的場所,家庭或是學生可以到這個區域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收獲體驗活動,體驗農民的辛勤勞動以及糧食作物的來之不易。
3.休憩游園活動區。 該區域設置了多處小游園休憩場所,通過植物造景,給游人營造一個親近自然的休憩場所,使濕地公園的主要作用得到更佳的發揮,使人們重拾城市自然之心。
4.觀光體驗區。觀光體驗區域內部設置了凈水花園,花園中種植當地代表性的植物,形成特色的植物花園;與外部江岸結合形成一個港灣式的體驗區域,人們可以在這里體驗當地具有特色的傣族江上竹筏以及各種戲水活動,將民俗活動帶入規劃游戲項目中。
(四)植物配置
盈江縣森林資源豐富,植物種類多,規劃中運用了大量的本土植物。其中,喬木選用了松科植物:水杉、落羽杉、池杉、濕地松、水松;楊柳科:垂柳、旱柳;以及其他當地主要喬木種類:榕樹、金銀木、榆樹、柚木、大葉女貞、垂絲海棠。竹類植物選用了毛竹、鳳尾竹、碧玉間黃金竹、黃竹。灌木類植物選用了薔薇科羅布麻、刺玫花、月季、野薔薇;以及其他灌木植物:芭蕉、木芙蓉、木槿、紅瑞木等。濕地草本植物選用了蕨類植物:鐵線蕨、腎蕨、鳳尾蕨等;菖蒲類:黃菖蒲、石菖蒲、花菖蒲;其他濕生植物有鳶尾、大花美人蕉、芋、蘆葦、燈芯草、梭魚草、紙莎草、千屈菜等。浮葉植物選用睡蓮,荷花,鳳眼藍。沉水植物選用黑藻、竹葉眼子菜、狐尾藻。
(五)鳥類專項保護區域
大盈江畔是濕地鳥類棲息的家園,當地鳥類種類豐富,有:黃嘴河燕鷗、灰燕鸻、鷺鷥、黃鴨、大仙鹟、灰頭椋鳥、藍喉擬啄木鳥等。
規劃過程中為考慮到鳥類保護,專門設置了鳥類保護區域,將兩個匯流口區域劃分為7個生態浮島和淺灘,為鳥類提供了比較優良的生存環境。觀鳥建筑在外形上也盡量和自然融為一體,凸顯回歸自然的理念。另外,加以各種濕生植物的搭配種植,給鳥類營造一個自然和諧的家園。
在整個規劃過程中,盡量合理地將濕地景觀中的各個自然元素作為規劃中的重點,以構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類型及景觀特色的框架,實現最大限度地保護城市景觀資源,盡量運用自然優勢解決場地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性問題,將城市和濕地自然生境融為一體。通過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維持濕地多種效益持續發揮的目標,對改善區域生態狀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張永澤.自然濕地生態恢復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2001(02):309-314.
②宋新山,王朝生,汪永輝.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水資源環境問題[J].科技導報,2004(02):29-31,32.
③馬文林,王雪蓮,楊進懷,劉漢柱.城市濕地及其保護和修復對策[J].城市環境,2005(0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