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要:語文的學習重在積累,小學的語文主要在于打基礎,而初中的語文就是在擴展原有知識點的基礎之上,學習語文的語法知識和詞語類型等。因此,語文的教學形式也不像小學時的簡單,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要求,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生需求;教學計劃
對于初中語文,大部分初中生會覺得十分簡單,因而不會下太大的工夫進行語文方面的學習,實際上,他們并沒有把握到初中語文的教材內容,初中語文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章堆砌和字詞熟記,更多的語文相關內容等著學生的探究和學習。
一、明確教材內容
語文教材的內容是豐富的,然而學生卻并沒有對語文教材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只是簡單的以自己的主觀印象,看待語文方面的學習。只有明確了教材的內容,才能更好的做出計劃,為語文的深入探究做準備。
首先,教師要明確教材的基本內容,根據目錄的設計,將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分類,按照難易程度進行排序,思考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語文教材的內容多為名家名篇,在教材的最后標有生字詞,教師可以結合這些,讓學生自行預習教材,熟悉生字詞的寫法及用法。利用近義詞,反義詞,異形詞等的小練習,讓學生加強認識,深化記憶。教師要細化教材中的知識點,對詞性結構進行分析,總結基本的學習方法,梳理語文教材的理論框架,為學生提供便利,
其次,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整體性把握,能讓學生更好的梳理邏輯思路,從自己熟悉的,簡單上手的地方進行學習。初中生剛剛進入中學,對語文的學習思維還沒有得到及時的轉變,認為語文的學習只是簡單的文章分析和詩文字詞記憶。學生通過對教材的把握,能讓自身盡快的轉變學習想法,及時的了解到小學語文與初中語文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確需要學習的具體知識,更好的跟著教師的思路走,迅速的進入學習狀態。
在教師與學生都對語文教材內容有明確的把握時,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從自己和學生的不同視角,進行問題的綜合分析,制定教學計劃。
二、綜合學生需求
教學的正確方式:不是你要教什么,而是別人要學什么。這句話就明確的點出了,教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教師滿堂灌式的硬塞知識,而是根據學生的需求綜合知識點的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要求,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沒有不想考好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只是因為各種原因,各種借口放棄了對學科的探究。教師不能給學生放松懶惰的機會,通過多種渠道,如:與父母溝通,同學評價,學生交流談心等這些,了解學生學習的目標,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結合相關的語文的具體知識點,以獲得學生的學習認同感為目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一般而言,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有關,學生容易從學習興趣移情到需要學習的科目知識點上來,進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內容設計廣泛,韻味極深的語文產生濃烈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要注意不能小看當代的青少年,當今的社會發展迅速,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多。因此學生對于很多的課外知識了解廣泛,教師要在與學生交流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具體需求,除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外,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更多的進行,語文教材內容規定的知識體系的學習。把勁用在正處上,有效的提高學習成績。
三、語文題型入手
雖然當前一直在推行素質教育,教育部也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完美的答出考卷,提高語文成績也是十分必要的。
從語文題型入手進行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多的是一種教學方式,只有明確了教學的目的,才能讓學生在有把握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語文的基本題型就是:選擇,古詩文默寫,閱讀理解以及作文。
從古詩文默寫入手,知道了考試要考的內容有古詩文,就要多帶領學生對古詩文進行分析和把握,除了基本的背誦外,還要對古詩文有所理解,現在社會的變化,使得出題人的思路也在不斷的改變,越來越有發展理解性默寫詩文的趨勢。那么從這一題型入手,也是給教師提供了一種教學思路。讓學生對于教材中的古詩詞進行理解記憶,擴展知識面,培養語感。
學生對于網絡的各種文章都有所涉獵,教師要根據信息的復雜多樣性,讓學生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都進行賞閱,除了基本的文章主題提煉外,讓學生寫出讀后感,根據寫作手法,探究作者的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實際上,不同類型的文章,內容結構大概是相同的,作者所運用的寫作手法也沒有太大的差別,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總結固定模式,更容易學生之后的學習。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才不會感覺到費力。
作文一直是學生不放在心上,卻十分能拉開差距的題目。從小學的日記,讀后感,到初中的作文,出題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分數差距也越來越大。但是很多學生也會發現,作文的成績不容易提升,那么如何幫助學生縮小作文差距,教師要明確與教學計劃中,著重進行方法的教授。積累才是硬道理,這是語文學習中老生常談的問題。足夠多的語文素材積累,能讓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有話說,常背的古詩詞也是給文章增添高度的有效途徑。不同的文章寫作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學生要在固定格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作文寫得更好。
四、課堂教學計劃
合作是高效的共贏,這句話也可以應用于學習當中,一個人學習確實可以心無旁騖,同時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其達成的效果遠遠沒有合作帶來的益處大。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素質、性格特點、興趣特長,將學生分為小組,教師要注意一個組內要有合適的領導人。讓相同興趣的學生共同探究感興趣的問題,由領導人做總結,再由一個感興趣人的身份想其他的同學分享知識點。達到知識點的共享,甚至是興趣的共享。
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領導能力,通過集思廣益,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增加知識閱歷,促進學生的共同成長與發展。
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之上,教師要給不同的小組準備探究問題,于下一節課進行分享,讓學生通過探究問題,熟練掌握學習方法,深入進行語文學科的學習。
總之,語文的積累過程,就是學生的成長過程。積累不僅僅指的是古詩詞,也可以是閱讀課外讀物,借鑒其他作者的寫作手法,通過對課外讀物的分析,掌握不同的寫作形態與語境、表象的知識點。教師在綜合多種情況的因素下,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