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教了這么多年的數學,我一直在探索數學語言要如何去說才有效。數學這門學科的思維性很強,因此數學語言不僅要求要精準,還要求不要啰嗦,最好能做到言簡意賅,能用最簡潔、通俗的語言表達出自己所要向學生表達的復雜的思想。 下面我就談談我從教以來在使用數學語言中的感受。
在幾年前,我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數學老師講課,他在課堂上說的幾句話至今還時常在我的耳邊回響。那就是在他每講完一個問題后就要問學生們:“大家都學會了嗎?”這時學生們都會不加思索地把聲音拖長并整齊的回答:“學會了!”或者老師會問:“你們都聽明白了嗎?”這時學生們同樣也會不假思索地一起回答:“聽懂了!”一堂課,這位老師始終把這兩句話“合理”的貫穿其中,這兩句話被他“合理”地說了好很多遍。 事后我總是想,這樣的兩句話,如果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問一下學生,那也是可以的??墒?,如果你每此一講完一道例題,就要這樣來問學生,然后得到學生這樣一起回答的結果,你是否考慮過這種回答的存在又會有什么意義呢?學生們真的學會了?聽懂了?如果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你不能肯定的話,那顯然你所問的這兩個問題就變成了毫無意義的廢話。
同樣還是在一次數學公開課的課堂上,我聽到一個老師在講解一個知識點時,當他講到“過一點可以畫幾條直線”時,那位老師首先讓學生們自己試著在紙上按照自己的想法畫一畫,他給定的時間是一分鐘,時間到了,那位老師便開始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都分別畫了多少條?誰來告訴我?”問第一個學生:“你畫了幾條?”學生回答:“畫了5條”;再問另一個學生:“你畫了幾條?”另外一個學生回答:“畫了18條”;接著再問其他的學生:“你畫了幾條?”不同的學生又都說出了不同的答案。那位老師接連連問了六七個孩子,得到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但是這種提問的方式給人的感覺就是——似乎可以通過畫一畫就可以找出一個準確的條數的答案一樣,顯然問題就出現的老師的提問里,老師提問的方式顯得不太適合,如果能夠加以更恰當的提問方式:“同學們,老師現在給你們一分鐘的時間,讓你們來畫,如果現在老師讓你們一直畫下去,不限制時間,你們覺得你們能畫多少條,能夠畫完完嗎?”如果老師能夠這樣問的話,可能就不會出現那么多沒有意義的答案。同時,學生們也可以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很快的理解——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 由此可見,在數學課堂上,要如何提問數學問題,老師們都是需要提前斟酌好、設計好,這樣才不會導致自己的提問變成廢話,變得毫無意義。
在課堂上,要盡量避免無意義的重復。這也許對于很多老師來說,都會犯這樣的同一個毛病吧——就是在遇到講解重點知識時,自己都會不自覺地重復,重復那些學生說過的話,重復那些自己說過的話,對于這樣的重復,在數學課堂上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每當老師們的重復性的語言越多,就會占用孩子們越多的思考時間,同時也會讓學生感到乏味。我們不妨這樣做:在適當時候,可以懶一些,少說幾句話,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那些重點難點的知識,只要是能夠讓學生從自己的嘴里說出來的語言,或者讓學生們自己總結出來的那些重點難點的知識,我們老師們就盡量的去少重復,甚至可以不重復!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離科學最近的學科,不管在什么時候,語言要求都是相當精準的,尤其是對于數學概念來說,那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所以,我們每個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認真的對自己摳字眼,認真的想一想在課堂上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提問都應該怎么說,應該怎么問,才能更加嚴謹,更加的有意義。 在聽一位老師講解“用正方體搭一搭”這一課的內容時,他在讓學生表述是自己怎么搭的時候,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語言就會模棱兩可,比如,有的學生會說:“老師,我從正面看到了三個面,”或者這樣說:“我從右面看到了兩個面”,很顯然,學生說出這樣的數學語言是極其不準確的,而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我從正面看到了橫著擺放的三個正方形,”“我從右面看到了豎著擺放的兩個正方形?!边@樣的語言就更準確一些,讓人聽了才會有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的感覺。所以,對于數學語言來說,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讓學生們做到能夠精準地進行表達,不要產生歧義。
上面我談的這些數學課堂語言都是有聲的,還有一種無聲的課堂語言,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板書語言。板書語言不是講授課本知識內容的重復,而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提煉和概括,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板書語言受到的空間限制較大,但是時間的延續性、對重點內容的突出性強,因此,老師的板書一定要做到具有計劃性、啟發性、規范性。首先,每個老師事先都要吃透教材,要將學生最容易忘記、最容易混淆的內容找出來,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板書設計,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清晰地把握好知識的重點和要點。另外,板書的先后順序不僅能使學生能夠看出知識形成、發生、發展的過程,還能從中看到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最重要的是通過板書,還可以讓學生看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不同,從而更好地把握到知識的脈絡框架。 其次,板書的空間有很大的限制性,老師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把將所有的知識點都進行板書,所以,板書一定要有啟發性,爭取利用幾個簡短的句子,或者一個大的問號,或者用文字加幾個點,從而將學生心中的疑問和好奇心吊起來、引出來,進而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的探究,有效的幫助學生去探究發現知識,使學生形成積極思維的好習慣。第三,板書的時間具有延續性,不像口頭語言語言那樣說過了就過了,它會留在黑板上,因此板書語言的規范性、嚴密性的要求都會更高。規范、嚴密的板書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地把握知識的重點和記憶的規律,從而形成良好記憶和思維習慣。一個規范、嚴密、完整的板書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一種美,同時還能體現出老師個人對藝術和美的理解和表現,只要能夠堅持下來,就可以薰陶、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讓學生自覺地鑒別美、追求美和創造美。
數學語言本身就來不得半點馬虎,更來不得那些多余的廢話,課堂上穿插一點幽默精神,但是都應該選擇恰當的時候來用,比如在把枯燥的數學語言打比方的時候可幽默地說,但是如果總是一味的“你們聽懂了嗎?”這樣的廢話,就不幽默了,因為學生們是否真的聽懂,我們都能從學生的表情,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積極性,以及學生做的作業上都能反映出來,而不是靠我們簡單的提問問出來的。想要把數學語言說得更準確一些,我們都得回歸到本質上來,回歸到教材中去,只有能夠深入地鉆研教材,那就不怕數學語言說不準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