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娟+++孫濤
前言:自2013以來MOOC收到我國高等教育界高度重視,主要體現在課程的資源供給,課程的資源組織和教學過程設計等環節,本文以混合學習理論為指導,借鑒微課教學特點及資源組織的教學理念,建設《單片機應用技術》項目化在線課程,從創設教學環境、教學組織設計、教學評價等環節入手,探索和嘗試混合教學模式改革。
一.混合學習概念
混合學習是在網絡學習的發展進入低潮后人們對純技術環境進行反思而提出的一種學習理念。 20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學習逐漸興起。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由于擺脫了傳統學習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網絡學習更具有快速、高效、個性化和低成本等優勢。在國際教育技術界,“混合學習”的思想隨即被認可,被引入到學校教育中,很多學者便投入到混合學習理論的研究中來。傳統教學和E-Learning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只有通過科學的分析和實踐檢驗,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才能真正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教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效果。
二.基于微課的混合教學設計
1.混合教學的資源要求
孫曼麗博士認為混合學習的關鍵是對媒體的選擇與組合,在線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資源主題突出、內容明確、邏輯嚴密、直觀明了。特別是以“微視頻”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微反思”等內容,營造了一個與具體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真實情境化的“微教學資源環境”。“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后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征。廣大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于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并實現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生學業水平。就學校教育而言,微課不僅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而且也構成了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
2.基于微課的混合教學實踐研究
(1)微課的選取及制作是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內容中重點和難點進行梳理,并把每一個重難知識點做成10-20分鐘的微課,注意把握每次微課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價值,把握每次微課的內容特點,設計問題情景。并完成與微課有關的教學設計,教案設計,對應的作業及相關資料,形成一個資源包。
(2)項目的選取要有針對性
針對一個或幾個知識點,輔以綜合項目。項目的難易合適,既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又能拓展學生思維,適合小組進行。教師分析項目的任務,用到的知識點,并對最終達到的效果進行要求。項目的引入,能使知識更好的應用。讓學生在一個個項目的完成過程中習得內在的原理及思想方法,逐漸達成對微課主題知識的全面深入的認識。
(3)教師的監管要即時
教師定期就學生所學微課內容的效果進行考核,檢查完成項目的效果,使自主思考、交流反思、協作討論的課堂形式常態化,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注意評價標準的一致性,評價方法和手段多樣性。
(4)解決的關鍵問題
微課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解決了信息化背景下,從舊的教學模式向有效教學模式的過渡策略。改變以往“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過程,將學生動手實踐與教師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快速實現將理論知識現實化,體現學以致用的最高宗旨,將課堂激活,將學生學習興趣激活。由于微課上傳至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反復觀看,以便進一步消化、理解。
(5)應用實踐
在《單片機應用技術》這門課程中,我選擇了數碼管動態顯示、定時中斷、按鍵消抖、串口中斷、1602液晶顯示這些知識點做成微課,并給每一堂微課配以項目,學生反復看微課,把每一個難點的原理及怎么應用掌握之后,通過與小組同學合作成功完成項目所提出的各項要求。
三.總結
微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微課為知識傳授的主要方式,輔以項目實踐,形成以實踐、實例促進理論學習,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具有必備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獨立開發項目的能力。這種模式能建立有效可行的微課教學平臺與練習機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立項目驅動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系統全面的科學素養。建立一種新的教學評價體系,全面綜合地評價學生的素質與能力,促進學生學習發展。
課題來源: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為:ZKY160186;山東省2017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成果,項目編號為:2017056
參考文獻
[1]韓慧芝,王世明.樹立現代教學觀,加快高職高專教學改革[J].改革創新.2012.1.30-31
[2]韓姍姍,王衛紅,王春平等.探究式教學模式下的微課與課堂教學結合[J].計算機教育2014.3,39-42
[3]鄭小軍. 我對微課的界定[EB/OL](2013-03-04)[2014-02-10]
[4]霍芳.論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8.8.235-236
[5]孫曼麗.國外大學混合學習教學模式[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153-160.
作者簡介:曹麗娟(1981-),女,漢,山東臨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子信息;孫濤(1960—),男,漢,山東煙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