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忠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縣第一中學 云南 玉溪 653000)
教學環境對中學生學習的影響
——以高中英語教學為例
楊明忠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縣第一中學 云南 玉溪 653000)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很多,教學環境中創建靜、活、靈、樂、趣的積極型課堂氣氛對教師教學及學生課堂學習能夠產生積極影響。除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教師還應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自主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運用課堂內外各種要素,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完成自己知識的建構。
教學環境 課堂氣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教學環境對中學生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張大均提出,教學環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切內外環境。本文從分層式教學理論出發,探析通過小組討論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培養學生自信心與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求知欲與滿足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展。
課堂氣氛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公共情緒狀態,可分為積極型、消極型和對抗型,它是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積極性的課堂氣氛是教學中最為和諧全面的狀態,其表現主要為“靜”——自覺紀律好,堅持學習,思想集中;“活”——師生的智慧充分發揮;“靈”——師生信息交流迅速,有靈感;“樂”——求知欲得到滿足;“趣”——課堂充滿生趣,人際關系親密無間。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對知識信息、教學活動信息來源進行加工傳遞,通過師生關系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積極型教學氣氛。
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語言學習應該追求靈活地運用語言知識,忌生搬硬套,因為學生素質存在層次的差異性,學生英文能力所體現出來的水平亦有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信息輸入輸出流暢,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實踐運用。由于學生個體學習存在差異性,在分層教學中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為學生提供選擇性知識,提供滿足每個學生個別需要的教學,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個體。此即教育家諾維奇所提出的,學生學習需要可以分為共同需要(common needs)、特殊需要(exceptional needs)和個別需要(individual needs),共同需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特殊需要——對某些人來說是一樣的;個別需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為運用分層而準備的各種教學方法就會對每一個學生都起作用。
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創建積極型課堂,使課堂提問具有啟發性,有利于學生發表獨立見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力,從而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況。在教學中處理好學生層次性問題,對學習目標做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深入,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做到整體優化并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引導學生質疑、師生共同分析疑點,注重激勵及時表揚,能夠使課堂教學信息傳遞形式由單一平鋪式轉為互相交叉多向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融入教學,最終營造出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主動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建構知識或進行表征的過程。建構主義關注社會化的學習,特別強調社會性相互作用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此外,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學習者可以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而學習者能夠相互溝通和交流、爭辯和爭論、合作完成一定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更豐富更靈活的理解。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共同體,從而為知識建構提供豐富資源和積極支持。
在積極探尋適合學生學習教學方式的過程中,現代教育教學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形成了小組學習、協作學習等教學組織形式。
有的中學實施教學改革,把班級分為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六到八人,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一起討論,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一開始,被觀察的學生對于新的小組教學方法不怎么適應。后來,小組成員慢慢通過討論表達出各自的觀點,并學習其他人的不同觀點。最后,小組成員和全班同學能夠對所探討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法。討論能夠給學生更多的自信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也促進了同學間的友誼。
分組教學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學生小組討論所占時間較多,教師必須在十五分鐘內完成以前四十五分鐘的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效率,在課前對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做好規劃。如果教師一味強調學生在教學中分組討論的結果,而對課本基礎知識講解不牢靠,就會顧此失彼。
以英語教學為例,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通常忽略學生交流技能的提高和聽力練習,對話練習多局限于發音和一些簡單的日常英語。主要考察學生閱讀、寫作、語法和詞匯能力的高考,沒有口語測試因而弱化了聽說能力,于是教師大多花很多時間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在新的環境下,英語學習要求教師更多應用任務型的教學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得以傳統教學方法打好基礎,然后輔之以小組教學,讓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對所學知識從認知發展到掌握。
自主學習(self-regular learning,Zimmerman)指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從元認知、動機和行為方面積極主動地參與自己的學習活動過程,也就是學習者系統地引導自己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使其指向目標實現的過程。其特征表現為能動性——學習者主動地、獨立地、自覺地從事和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效性——學生采用各種措施使自己的學習過程達到最優化,包括設置恰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對學習要素進行最佳配置,調節自己的動機和情緒,從而使學習最為合理有效。
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對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在班級解釋討論結果,對所理解的知識進行講授,這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對學習目標的完成進行自我評價,在課后對自我學習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即課后反思與復習,于是能夠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再現使自己在學習中得到滿足感,從而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形成自主學習體系。
教師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幾個原則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為主的原則:這條原則把教與學、主導與主體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者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師生合作,使教學系統的發展有了強大的內在動力。
(2)強動機的原則:抓住學習動機中兩個最重要的成分,即學習目的和認知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自檢和他檢相結合的原則:自檢和他檢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調控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創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小組活動的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靈感,通過討論交流在學習中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從而激發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在積極的課堂環境中,教師除了積極利用課堂內各環境要素創設積極的課堂氣氛,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理解新知識、發展新技能的能力外,也應該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家長聯系溝通,理解學生學習心理及生理發展狀況,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1]范春林.《課堂環境與自主學習》[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年,第47頁.
[2]吳義紅.《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信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9頁.
[3]范春林.《課堂環境與自主學習》[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年,第123頁.
[4]張向葵,關文信.《學習策略的理論與操作》[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57頁.
G632
A
2095-3089(2017)27-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