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黎 周茂春
摘要 大學生思政教育教學離不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水平提升。本文著重從大學生的學業、家庭、情感、就業、人際交往等方面危機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生態環境治理路徑。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生態 心理疏導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84
1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的現狀分析
2016年5月,課題組在西華師范大學和滇西科技師范學院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了專項問卷調查,共發放96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48份。調查發現38.8%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在“焦慮”、“貧困”、“交往”、“戀愛”等方面存在多方面的心理危機強迫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生態環境危機嚴峻。
1.1學業心理危機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健康是成正相關比例的,當學習任務緊張的時候(如期末考試、等級考試等),他們往往表現出煩躁不安、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大學生們的學習方式從原來固有的“圈養”方式發展到現在的“散養”方式,使那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學習目標效率低下,陷入到學習受挫的心理陰影里,學生自尊心受損,心理落差大。調查表明,大一階段考試不及格(至少一門)的人數高達41.56%,不及格人數中66.87%的同學感到心浮氣躁與挫敗感,僅5.9%的同學表示無所謂。同時,高校學分制、重修制、降級制、彈性學制等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直接導致大學生對待學習產生消極的心理態度和抵觸的情緒。
1.2家庭環境危機
隨著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的不斷增高,學生經濟壓力排在心理壓力第一位。問卷數據顯示,有78.88%的大學生來自農村,很有一部分學生家庭是低保戶、建檔立卡戶(城鎮亦有一部分),家庭特殊困難與一般困難的大學生占調查總數的61.67%。這些學生學習之余不得不考慮經濟困難對自身帶來的影響,他們在同學、老師面前多數時候缺乏自信心,家庭經濟的窘境給貧困學生帶來了巨大的無形的心理壓力。此外,家長“望子成龍”的期望值增大,也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背負著較大的心理負擔。
1.3情感變化危機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萌動期,他們的生理基本發育成熟,受生物荷爾蒙刺激影響,男女同學對異性充滿神秘追求心理。從調查分析的數據來看,因戀愛對其學習、生活產生影響的學生占49.86%,其中大二(占24.15%)、大三(占15.73%)居多。由于大學生的對社會認識比較膚淺,對生活體驗不足,自制力反映遲鈍,情緒也不能夠自我控制,情緒與心理容易偏激和沖動。有的大學生因為不能積極正面地處理失戀的問題,性取向的非正?;?、單相思、空想戀、自戀等情感失衡問題讓心理敏感、脆弱的大學生產生困擾迷茫、生無所戀、自暴自棄的心理危機,從而陷在情感的泥潭,甚或迷失自我走上極端道路,給自己、家人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1.4人際交往危機
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環節,處理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他人之間的關系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當前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90后”的大學生(部分屬獨生子女),在家庭內部他們多屬“乖寶寶”、“學霸”,缺乏與外界的橫向交流,因自身性格、生活情趣、價值觀念的差異,他們在對人對事上態度缺少靈活性與包容性,遇到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顯得手足無措。這些大學生第一次獨自離家求學,在以自主適應為主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等方面,他們面臨著全新的自我心理調適問題。從調查問卷來看,對學校環境不滿意的學生占21.45%,深感孤獨的學生占45.58%,不愿意或很少進行人際交往的學生占12.79%,有手機、電腦等依賴癥的學生所占比例高達78.87%。面對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轉變,大學生單純的心理遇到復雜的人際關系,在長時間、多次數的人際交往的挫敗中他們產生迷茫無助、壓抑孤獨、自卑苦悶挫敗等心理問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1.5就業壓力危機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教育產業集團化進程加快,高校規模越來越大,大學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大學擴招造成的就業壓力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是成正相關比例的,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錯位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尤其是農村大學生就業往往承載著改變家庭命運的重任。就業招聘時,用人單位設置的高學歷、稀缺專業、是否985或211名校、自身靚帥形象等門檻把一些有真才實學的大學生人為排斥在招考的大門外,使他們喪失公平競爭的資格。在這種就業形勢之下,“憤青”大學生對畢業即失業的擔憂、憤怒、無奈等心理抵觸情緒增大,就業壓力危機凸顯。
2大學生心理生態環境優化的對策
2.1以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程凈化心靈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預防心理疾患、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需要各高校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程系統開設,并貫穿于大學學習全環節。教育教學中,各授課老師、院系學工作領導、班級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心理咨詢教師等人員充分發揮紐帶的互助作用,根據所篩查出的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不同心理狀況,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不同渠道(如課程教學、宣傳展板、心理導刊、社區宣講、校園廣播等)密切關注、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實踐中采用多方分析學生客觀心理、自我特殊人格的理解、心理危機的技術干預、人際交往溝通技能技巧、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培訓與心理治療技術等系列手段與方法,凈化大學生健康心靈,從而使大學生心理健康生態教育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2加強家校聯動的親情干預
家庭與大學生心理生態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緊密相連,學校(由二級學院學工負責人代表,下同)需重視家庭在大學生心理成長的過程中育人功效。首先,歸建家長基本信息聯絡一覽表(內含家長與學生聯系電話、家庭人口數、詳細住址、緊急聯系人與單位、家庭異常情況、學生表現等等)。輔導員/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積極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溝通,對接問題學生、特殊學生、特異體質學生在學校與家庭的情緒反應、特征表現、人員交往等方面的應對舉措。其次,確定家長活動日。學校每月(必要時每周)定設家長活動日,并指定專人接待家長來電來訪,解決家長的合理訴求,征求家長對學校管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第三,加強大學生心理生態危機轉介與陪護的親情干預。對存在嚴重心理隱患與心理問題的學生,第一時間告知家長學生在學校的心理趨向和行為動態,必要時家長到校進行親情干預與轉化。
2.3構建朋輩互助輔導機制
大學生心理生態優化積極作用的運用,需要以心理咨詢作為介質,發揮班級心理委員等朋輩互助輔導機制作用。大學生在學習、就業、情感、紀律等方面會感到迷茫與無助,他們很少主動尋求學校、學院、老師等的專業幫助與輔導。而基層心理委員等朋輩輔導具有自發性、友誼性和便捷性的特點,心理受壓的同學對同齡同學沒有太多的顧忌,這時可發揮心理委員等同伴朋輩互助的力量,有針對性地開展易被學生群體接受的分專題的個別與集體相結合的心理輔導與疏導,傳遞心理健康正能量。比如通過培訓心理委員來組織、策劃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宣講心理健康知識,留意周圍同學的心理需要,通過談心談話等方式主動為同學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排解,幫助其走出壓抑的低潮心情。因此,對于每一個單獨的各具心理特點的學生個體,引入心理委員等朋輩互助輔導、疏解機制,對建立起完善的心理教育輔導體系與提供全面的優質的心理咨詢服務意義重大。
2.4合理搭建大學心理生態健康服務平臺
(1)建立完備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數據庫。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數據庫建設,高校設立專業的心理咨詢中心,針對新入學的大一新生進行心理健康CCSMHS量表與STOP-D篩查分析,掌握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大二年級及以上大學生通過定期不定期的問卷調查、訪談座談分析其動態心理,并在各學院、各部門廣泛收集重點關注的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行為表現等數據資料,建立起完備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數據庫,并通報各院/系學工部門監控、預警、干預、聯動。
(2)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心理輔導功能。大學生群團組織(如心理協會)可由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與學生骨干組成,精心設計群團組織輔導的內容與形式,把具有相同、相似、疑似等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通過團體組織從不同側面展開心理輔導活動,如舉辦心理危機預防系列講座、心理故事演講比賽、編寫心理劇本、情景劇表演、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優化大學生對危機公關的心理適應能力。
(3)開展多元的校園實踐活動。針對大學生的單一、緊張的校園文化生活,高??砷_展多元的校園實踐活動,如舉辦名家專題學術論壇、心理危機辯論賽、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環衛行動、愛心傳遞、下鄉鍛煉等生態實踐活動,一方面幫助學生養成樂觀進取的心態,疏解不良的情緒與動機;另一方面培養大學生對事物的應激反應能力,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