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楊+王婷

摘要:撰寫專業學術英語論文是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途徑,大學英語教學應該為專業服務。大學生在英語寫作方面普遍缺乏系統訓練,同時缺乏理解和撰寫論文必備的專業知識,而對學術寫作知識也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要培養國內大學生學術英語寫作能力,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系統講授英語寫作知識和英語寫作技能的訓練為主,以專業學術論文寫作和學術規范知識的介紹為輔。
關鍵詞:學術英語寫作;漸進式教學內容;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3-0262-03
一、引言
隨著國際學術交流變得日益廣泛,撰寫學術論文成了學術交流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在全球化時代,用英語以外的任何語言發表文章都是把自己隔離于國際社會之外(Flowerdew 1999:125)。為了滿足學科專業的國際化建設需求,大學英語教學目的不應再是單純學習語言或提高人文素質,必須轉向為專業服務,培養學生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和研究的學術能力(蔡基剛2015)。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不應再停留在以往的聽、說、讀的基礎上,教學重點應轉向大學生英語學術寫作能力的培養上,為學生以后撰寫專業學術論文打下基礎。
國內學術英語寫作課程主要開設的對象為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在專業知識儲備、英語寫作知識體系方面都與研究生有著顯著的差異。國內大學生英語課程都是在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修完的,而專業課要到大學三、四年級才學,不具備撰寫專業研究論文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要培養國內大學生學術英語寫作能力應分兩步走,即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系統講授英語寫作知識和英語寫作技能的訓練為主,以專業學術論文寫作和學術規范知識的介紹為輔,為學生以后撰寫專業學術英語論文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的實現直接取決于教學內容的制定,而教學手段的選取也與教學內容分不開,而迄今為止國內鮮有針對本科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具體教學內容的研究。本研究將大學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內容的研究設為最終目標,根據語言認知的基本規律,即從一般到個別,從基礎到高層次為理論依據,從分析學生總體英語寫作能力、專業知識結構、學術論文認知情況和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特點著手,在此基礎上設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的調查,最終設定了本科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的教學內容。
二、研究方法及步驟
本研究目的是探索適合中國大學生學術英語寫作的教學內容。研究對象為同濟大學非英語專業2014級504名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土木專業學生,調查內容分兩個部分,即非英語專業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學生英語基礎寫作能力和對學術論文寫作的認知情況。
寫作是建立在思維與語言的基礎之上的,而思維模式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胡曙中(1993:161)認為,中國英語學習者要寫好英語作文,首先應該了解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人通常是如何組織語篇的。卡普蘭(Kaplan,1966)認為英漢語篇存在很大的差異,英語語段一般呈線性,而典型的漢語語篇結構為“螺旋型”,這一觀點得到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證實(如Matalene 1985;Scollon,etal.1998;胡曙中1993;何善芬2002;賈玉新1997)。因此本研究把對中國學生英語基礎寫作能力方面的調查重點放在了學生英語組篇能力上。具體方法是讓學生在他們較為熟悉的話題中任意選取一個,并要求在一節課內完成一篇議論文,字數越多越好,語法和單詞拼寫錯誤不計分,目的是可以更有效地把對學生作文的評定重點放在邏輯、篇章結構及寫作技巧的運用上。
對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分析主要采取訪談和問卷兩種方式,訪談對象為土木專業老師和部分2014級土木專業大二學生,問卷調查對象全部為2014級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土木專業學生。對于學術論文認知情況調查采取的方式為問卷形式,問題為封閉式和開放式相結合,主要針對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知識,如選題的標準、學術論文種類、文獻的閱讀和使用及學術規范。在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特點方面的研究主要采取文獻分析法,文獻來源為土木專業國際英語學術期刊,主要分析論文的類型、標題的寫作、文章結構的劃分、語篇的銜接、用詞特點、不同句式和不同時態的使用。
在綜合分析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同時結合教學的目的,制定初步的教學內容,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制定出教學大綱和具體的教學計劃,同時實施到實際的教學中。參加學術英語寫作教學實踐的老師共9位,負責人每周召集任課老師集體備課,同時反思前一周的教學情況。我們在學期末對學生考卷進行了分析,同時在各個班級針對該門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問卷形式為開放性問題。根據教師的意見反饋,對學生試卷和作業分析以及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我們在2014級土木專業大學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中對教學內容和相應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了調整,最終確定了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
三、研究結果
通過對學生英語議論文邏輯、篇章結構及寫作技巧的運用幾方面的分析,發現學生普遍缺乏英語寫作的基礎知識,對英語寫作沒有系統知識,不能有效地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深入論證,缺乏一致性,條理不清,存在多個主題,沒有分論點,邏輯性不強;不能正確使用邏輯手段組織思想,文章結構不完整,不符合英語議論文的要求,缺乏英語寫作技巧方面的知識,不能恰當使用不同的寫作技巧組織篇章為主題服務。這一針對本科生英語寫作基礎知識的調查結果與以往文獻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美國語言學家Kaplan(1966)指出,東方人的語篇結構違背西方業已形成的篇章模式,難以被英語族人認同,常被認為是重點不突出、結構混亂、缺乏條理。關于英漢語篇思維模式差異對中國學生英語寫作過程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胡曙中(1992)、王墨希、李津(1993)等人的研究中也得到進一步驗證。王墨等(1993)發現,呈隱伏型思維模式(即圍繞主題繞圈子的寫法)的中國學生作文約占他們調查總數的66.11%。毛榮貴和Do rine S.Houston所編著的《中國大學生英語作文評改》一書收錄了100篇英語習作,其中約30%的作文在主題句問題上被美國教授修改(轉引自李松濤2005)。
通過對土木專業老師的訪談,了解到大學生專業課一般要到大三才開設,最早也要到大學二年級第二學期,大學第一、二年主要課程為非專業性基礎課。通過對這504名土木專業大二學生的訪談和問卷調查發現學生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看不懂專業論文,有90%以上的學生不清楚自己將來具體的研究方向及所要學習的課程。
通過對學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一般知識和土木專業學術論文寫作特點掌握情況的分析,發現幾乎所有學生在這方面都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自己專業國內外有哪些知名學術期刊,不知道學術論文有哪些種類,不知道一篇研究性論文都有哪些部分組成,除了有不到15%的學生知道有摘要外,其他學生一概不知。對于什么是選題及標準,題目的寫法,論文各部分的功能及之間的邏輯關系,內容方面的異同,文獻的查找、標注及使用,學術剽竊,學術英語論文詞語、句式的特征及與非學術文章的區別都不清楚。
四、教學內容的確定
分析以上結果,不難發現學生在英語基礎寫作方面缺乏系統的訓練,不具備英語寫作的一般知識,也不具備專業知識,更不了解學術論文寫作的性質和特征,要使得學生通過一學期學術英語論文寫作的訓練,并培養他們學術英語寫作能力,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將培養學生英語寫作基礎知識為主,以專業學術論文寫作和學術規范知識的介紹為輔,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以后撰寫專業學術英語論文打下基礎。
漸進式教學內容,不僅符合學習規律,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寫作能力,還為學生在今后撰寫研究性論文提供更為廣闊的拓展空間。為此,我們制定了以下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即將教學內容分為非學術英語寫作和學術英語寫作兩大塊,將非英語寫作又分為英語寫作一般知識的學習和英語寫作主要技巧的學習兩個小塊。整個教學在16周內完成,每周2個課時,其中9周用于非學術寫作方面,7周用于學術論文寫作。
五、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學期末我們在各個班級針對該門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問卷形式為開放性問題,要求學生就以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學習感受:學習是否有收獲、是否有特別喜歡的方面、不喜歡的方面有哪些、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學習收獲方面,調查發現所有參評學生都表示這門課對他們幫助很大,超過八成的學生明確表示從內容的實用性看,這門課遠遠超過之前的任何一門英語課;課程的設計很實在,循序漸進,從分析寫作的性質、目的及英語思維模式入手,到英語詞匯、句式的一般及特殊應用及各種體裁文章的篇章結構,再到各種寫作技巧的使用,最后到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的各個方面,系統地了解到了英語寫作和學術論文寫作的各方面知識,對寫作有了真正的理解,學會了英語邏輯思維方法,擺脫了以往對“范文”不求甚解的一味模仿;通過這一階段地學習,他們感覺自己在英文寫作上有了質的飛躍。
學生認為這門課的不足之處是課時少、內容多,如能將這門課的課時從每周一次、每次兩節調整到每周兩次、每次兩節,不僅更有利于他們對所學內容的消化,同時也可以避免由于間隔時間太長,出現的知識遺漏、前后銜接不上、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的現象。
六、結語
要培養大學生學術英語寫作能力,教學內容的設定是關鍵。教學內容的設定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寫作本身的特性密切相關,大學學術英語寫作教學內容的設定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系統講授和訓練大學生英語寫作基礎知識和英語寫作技能為主,以專業學術論文寫作和學術規范知識的介紹為輔。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再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5(4):83-93.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胡曙中.英漢修辭比較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1993:161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李松濤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對大學生英語寫作中語篇組織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5,26(2).
[6]王墨希,李津.中國學生英語語篇思維模式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7]Flowerdew,J.Writing for scholarly publication in English:The case of Hong 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8 (2):123-145.
[8]Kaplan,R.Cultural Though t Pat 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Language Learning,1996(16):1-20.
[9]Matalene,C.Contrastive Rhetoric:An American writing teacher in China [J].College English,1985,47(8):789-808.
[10]Scollon,R.et al.Contrastive Discourse in Chinese an d English A Critical Appraisal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Research on the Progressive Teaching Contents of College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QIAN Yang,WANG 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Wring academic English papers is a major means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aim at assisting college students' specialty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however,generally lack systematic training in English writing,do not hav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quired to understand and write academic paper in their fields and are ignorant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bout academic writing. To prepare college students to gain the ability of writing academic papers,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by focusing on the systemic training in English writing in general and assist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progressive teaching contents;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