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無法滿足大學生個體需求等問題。MOOC作為互聯網新生的產物,其出現對思政課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教學方法的變革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在進行MOOC探索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審慎的態度,既看到其帶來的意義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存在的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思政課 MOOC 大學生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74-02
互聯網時代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網絡也日益成為人們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現也開始將互聯網不斷地引入到教學領域,運用互聯網來改進教學方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s),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簡稱慕課。MOOC時代,在校大學生學習選擇更加多元化,不僅可以在教室里現場學習也可以在任何可以連入網絡的地方學習其他學校的優秀課程。通過網絡進行的在線教學,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模式不同,這種變化不僅僅只是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而是將引發高校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機制的轉變成為一種必然。
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普遍存在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足等問題,那么如何在MOOC時代更為合理有效地優化思政課教學生態,如何更為合理有效地在知識的傳播中運用新載體,明晰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信息化發展趨勢,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內在困境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一直飽受詬病。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側重于國家統一教材,僅僅只為滿足按照教學大綱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大學生也普遍認為思政課學不到任何有用的知識,較之專業課實效性太差,學生多數以考試合格拿到學分,入黨和考研為學習思政課的主要動機。
(一)教學內容陳舊,無法滿足大學生個體的需求
思政課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它承擔著主流價值觀傳播和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功能,但是多年來千篇一律的教育腔調和內容,從實質上很難激發大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很難保證思政課的時代價值。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思潮泛濫,多元價值觀沖撞,而大學生主要是通過“亂象”的網絡了解社會現實和國內外形勢。因此,思政課教師不能拘于意識形態的教育,要結合時代特點和大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積極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創新。
(二)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思政課仍是以講授和灌輸為主,大學生以“被動接受”知識為主,所以思政課經常會出現出勤率低、抬頭率低的現象,教學效果不佳。雖然現在有很多高校都普及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但是仍然沒有實現“由教師主動教”到“學生主動學”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所有教師都知道,但是在很多情況下,要不受制于班級規模,要不受制于課堂時間限制,思政課教學方式仍然呈現出單一的“一言堂”模式,課上教師講得越多,大學生越興趣匱乏,課下大學生也缺乏與老師溝通交流,即使與老師溝通交流過,但是得到實質性幫助并且解決問題的仍然很少。
(三)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評價不高
雖然全國高校都開設了思政課程,但是在實質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對教學方式的不認可,對教學效果不滿意,導致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上變得“沉默是金”。有些思政課教材內容多年不變,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不具備說服力,尤其是大學生比較關注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上,老師只是簡單的回避,不去客觀引導學生去分析這些問題和矛盾,致使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持久的內部動力,積極性與主動性一直無法有效調動。此外,在大學生看來,“學習上,學生的明確目的只學習有用并盡可能產生最大利益的課程,對哲學、文學、藝術等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和理論修養的學問不予理睬,后者這些人文科學只是他們來其市場價值獲得人們承認的一種功利性手段。”因此,在教學評價上思政課一直遠低于專業課,認為思政課并沒有傳授有用的技能。
二、MOOC對于改善當前思政課教學現狀的啟示
MOOC作為互聯網新生的產物,大學生對其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從2012年以來,借助于先進的網絡平臺和教育資源,它如旋風般席卷全球,實現了從“接受式學習”到“主動式學習”,從“傳授范式”到“學習范式”的轉變。因而將傳統思政課的課堂教學轉化為MOOC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方向。不僅可以改變大學生以往對思政課的傳統認知,而且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也會有很大的改善。
正如前面我們指出,高校思政課教學基本在有意無意中流于形式,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如果通過MOOC,讓大學生選擇名校的思政課MOOC開展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新形式不僅能讓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進行,而且對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外,還能將教材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引起共鳴。原有思政授課教師的職責可以轉變為引導大學生進行線上MOOC學習,弄清楚老師講課的基本要點,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復觀看視頻學習。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將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做面對面的討論或者組織大學生開展組織交流學習會,這無形中使大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主體,避免了老師只管教,學生只管聽的局面,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教學的質量。此外,MOOC教學還可以將老師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依據課時內容和學生學習時產生的疑惑,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供學生探討;還可以根據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針對性展開學習內容,或者學生可以根據自主學習遇到的疑惑向老師尋求個性化的指導,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而且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思政課不是“老古董”,它也是與時俱進的,這樣才能達到學生積極接受和主動內化的目的。
三、MOOC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當把握的難點
MOOC雖然已經成為了一種教學潮流,但是我們仍然要清醒地認識到MOOC不是萬能的。教師在實現教學創新和改革的過程中不能盲目地全盤接納MOOC模式,要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舶來品MOOC在我國高校進行的這一本土嘗試,無疑呈現出未來教育的曙光。因此,對于MOOC,我們只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其適應中國的水土,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及其模式創新如果不是建立在理論內容創新的基礎上,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拋棄理論內容創新實踐教學,容易失去方面、目的。”轉變教學思想理念固然可貴,但不能忽視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的更新。此外,思政課教學不同與其他的專業課程,教師現場的感染力非常重要,這遠非單純的MOOC所能取代。如果沒有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特點就盲目大膽地開展MOOC教學實踐,那么不僅不能取得實際效果,而且還會適得其反。
四、結語
高校思政課MOOC教學改革順應了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但是MOOC在國內仍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教師對其推廣性仍表示懷疑。MOOC作為一種新模式,在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交互沖撞的過程中尋求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因此,廣大的思政課教師要在與時俱進,大膽創新的同時,對MOOC教學保持一個理性的態度,辯證看之,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思政課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趙曉霞. MOOC沖擊傳統高等教育模式[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6-14.
[2]李曉明. MOOC理念打開了一扇創新的大窗戶[J].中國教育網絡.2013,(1):56.
[3]郭文革.教育的“技術”發展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
[4]賈麗民.儒家傳統倫理對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99—102.
[5]梁萍、何云峰. MOOC的教學資源優勢及對地方高校教學改革的借鑒[J].中國農業教育,2014(8):25—28.
[6]丁春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及其模式創新研究——思路與對策[J].社科縱橫,2011(1):121-124.
作者簡介:
張清靈,女,碩士研究生,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社會科學部教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