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有效性進行深入探究,分析實現有效性教學過程的可行策略,即通過深入挖掘和結合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利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旨在提高小學數學的綜合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 高年級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155-01
引言
小學數學的高年級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意識、良好數學學習習慣以及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階段,針對這一教學階段的有效性分析,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以及知識應用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科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深入挖掘和結合教材內容,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維
數學學習即是一種學習能力,同時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會給出不同的解題思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就要注重對解題思路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多樣的解題思維模式,拓展學生的數學解題應用能力。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解題訓練來完成這種思維模式的形成。首先要找到代表性的例題,在規定時間內讓學生找到解題的辦法,以此訓練學生的解題效率,進一步要根據學生的解題思路和態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落實基礎內容的學習,進而要引導學生在基本解題思路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探索新的解題思路,通過不斷循序漸進的培養,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多元性的解決問題思維,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學習成果。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學習思路
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同樣基于現實的問題才更具學習和討論的意義,教師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和解題方向。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意義》時,教師可以先在課堂導語環節向學生進行提問,向學生進行提問“我們在升國旗的時候用的國旗和教室中張貼的國旗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學生都會發現兩者存在大小的差異,接下來繼續深入進行提問“他們之間雖然存在大小的不同,但是除了顏色和五角星的布局相同,它們還有一個相同點,大家能仔細觀察回想一下嗎?”,可能很多學生不能夠給出準確的敘述,進而將話題轉移到教學環節中,“我們看到的國旗外觀上存在的協調的視覺感覺,就是比例的存在意義,因為國旗的長寬比例為3:2,所有的國旗在制作時都要嚴格遵守這個比例標準,以此來表示對國旗的尊重。”進而引導學生進入到課堂內容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在生活中出現很多的事情,都和數學的應用存在必然的聯系,加深了學生對比例的認識和理解,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實用性。
二、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利用多樣教學方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增加課堂實踐活動開展互動教學
小學生具有自身獨特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特點,好奇心較強且探究意識較強,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些特點,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增加課堂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通過對實踐活動的自主操作和總結,實現學生對于課堂學習內容更深入的掌握,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利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
小學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數學知識結構還有待完善,教師要在教學工作中,通過探究性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的學習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用探究性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和體驗。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加減混合運算》一課時,教師可以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時,不斷的設置引導性問題,引起同學們對未知內容的探究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學習,自主進入教學環節中,和教師一起去探索答案,驗證答案,掌握分數加減運算的運算法則,通過這種探究性教學模式,讓學生不斷自主發掘數學的奧秘。
三、結論
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起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真正做到解決問題數學的教育,體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能夠對數學學習學以致用,提高數學知識應用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忠棟.小學數學高年級課堂中師生有效互動的措施探討[J].小作家選刊,2016,(26):44.
[2]李亞紅.提升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提問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5,(8):126-127.
作者簡介:
馬福興(1980.06-),男,回族,小學教師,小教一級,研究方向: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