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王亞男
摘要:我國貧困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醫療水平低下、教育資源短缺甚至社會保障缺失,尤其是貧困農村地區特殊兒童,成長環境惡劣、教育資源匱乏,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令人堪憂,生存和成長面臨著更大的阻礙和挑戰。通過對山東省聊城市貧困縣的124個特殊家庭開展調研,發現其教育現狀與特殊兒童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為此從家庭、政府與社會不同層面提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貧困農村地區;特殊兒童;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經濟和教育的不斷發展,更多的人們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狀況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尤其對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來講,將其心理健康維持在正常水平對他們的心理保健、社會交往、教育教學與健康成長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貧困農村地區特殊兒童的教育現狀
(一)社會觀念落后
特殊兒童家庭重視程度低,科學的康復知識尚未在農村地區普及,父母缺少相應的康復知識,而且特殊兒童家庭成員缺少求助意識,因此農村特殊兒童很難享受到應有的康復幫助。
(二)康復資源匱乏
康復設施、康復資源和師資力量嚴重匱乏。一方面,農村地區對于特殊教育的關注度較低,學校沒有專業的師資針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另一方面,我國高等學校特殊教育專業設置的較少,對特殊教師進行培訓的機構也較少,導致特殊教育教師資源相對匱乏[1]。
(三)社會支持不足
一方面,農村經濟、觀念較為落后,農村居民對于特殊兒童了解甚少,一部分人對特殊兒童存在歧視。另一方面,大多農村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在溝通有障礙和脾氣不穩定時,常受到同齡人的冷遇,得不到社會足夠的社會支持。
(四)隨班就讀的困境
隨班就讀為具有預定能力的特殊兒童帶來更多的教育資源,然而卻很難解決具有不同需要的特殊兒童的切身問題。特殊兒童在融入正常社會交往的群體時,由于身上異于其他兒童的“特殊性”是否會受到其他孩子無意識、無惡意的“人身攻擊”,其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二、貧困農村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通過調研山東省貧困農村地區124家,城市特殊兒童92家,就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發放調查問卷216份,回收問卷210份,有效問卷202份,有效回收率達93.5%。結果如下:
(一)城市與農村貧困地區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相同因素分析
由數據分析可知,人際關系、焦慮和敵對性存在顯著相關,且相關程度較高。這說明不同地區的特殊兒童在人際關系、焦慮和敵對性方面相關性都是一致的,也說明以上三種情況在特殊兒童群體中普遍存在。
(二)城市與農村貧困地區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由表2獨立樣本t檢驗可知,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城市和農村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I.在人際關系方面(t=-.393,p<.05),農村的特殊兒童得分高于城市,說明農村特殊兒童在人際關系處理方面面臨的困難更大,人際交往狀況更差。
II.在焦慮方面(t=-.217,p<.05),農村地區的特殊兒童的情況也比城市兒童更為嚴重,說明在緩解個人心理焦慮方面,城市的特殊兒童表現更為良好。
III.在敵對性方面(t=-1.158,p<.05),農村地區的特殊兒童得分同樣高于城市地區的特殊兒童,這說明農村地區的特殊兒童更易表現出敵對攻擊性,對他人易怒,心理健康狀況較差。
三、對策建議
農村地區特殊兒童的生活與教育問題日趨嚴峻,諸多社會問題一引而發,因此社會各方面都應該正確認識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現對農村貧困地區特殊兒童現存的問題、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意見:
(一)政府落實措施,切實為貧困地區特殊兒童辦實事
1.部門聯動,形成合力,確保貧困地區特殊兒童關愛工作落到實處。圍繞優化特殊兒童成長環境聯合開展“特殊兒童知識普及”、特殊兒童父母大課堂等多項主題活動,為特殊兒童籌建“康復基地”和“培智學校”,幫助特殊兒童進行康復治療,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2.與相關機構合作,幫助特殊兒童父母進行心理輔導。關注特殊兒童家長,尤其是貧困家庭特殊兒童家長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引導家長主動從多渠道獲取專業知識,提高自我治愈能力,緩解心理壓力,提升幸福感。
3.加強農村的社區建設,發揮社區對農村特殊兒童的監護和教育作用。給農村社區以監護特殊兒童的責任和權力,并在社區設置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的目標。建立特殊兒童救助站并培養更多的專業的特殊教育教師,完善內部的基礎設施,使得特殊兒童的成長環境得到優化。
(二)社會提高對特殊兒童的關注度,為其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會或主或次、或隱或顯、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特殊兒童的恢復與成長,因此需要各個層面的關注和切實可行的措施。
1.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作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互補共生。例如,在縣、城鎮社區、鄉村在縣殘聯牽頭下成立專業的特殊兒童康復中心,這可以為農村貧困地區特殊兒童的康復治療提供新的途徑。
2.社會應大力支持公益事業,促進“陽光助殘”在我國的推進,從不同方面給予特殊家庭支援,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同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三)家長轉變觀念,積極開展治療、康復工作
父母親消極的養育方式與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呈顯著的負相關,父母積極的養育方式與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積極的教養方式會提高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減輕特殊兒童的心理焦慮,消極的教養方式則會增加特殊兒童的焦慮和心理壓力。由此可見,要提高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除了學校的努力外,家長應該在家庭教育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從而提高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2]。
作者簡介:王艷萍,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特教專業2014級本科生
通訊作者:王亞男,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教管專業2014級本科生
參考文獻:
[1]趙巧云,潘孜偉.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困境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35).
[2]閆闖.家長教育選擇權的源起、理論基礎及意蘊[J].教育科學論壇,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