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
摘要:新課改的實施對初中英語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確定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整合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此教學目標的提出促使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英語實踐的訓練,強化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因此,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為學生提供實踐英語的平臺。
關鍵詞:實踐教學;英語
在當下的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少老師都有這樣的感覺:很多的知識點在之前的課堂上都反復講過,在練習的過程中反復強調過,但是學生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總是不由自主地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不在于知識內容的強化不夠,而是因為所學知識的呈現方式出現了偏差。英語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如果能夠將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應用,不斷鞏固,那么學生的記憶就會越深刻,運用能力就會越強。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而要讓學生在運用中融會貫通。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實踐運用才能為學生建立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溝通橋梁。所以教師在引導孩子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一定要重視開展實踐活動。
一、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初中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于引導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并能夠運用英語進行一定的交際、交流等等。其作用和目的是同母語一樣的,可謂是第二語言。這就決定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內容要實踐性強,能夠鍛煉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而生活化教學內容不僅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英語語言交際空間,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語言,延伸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我們知道,語言本身源于生活且要運用于生活。因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構建一定的生活化教學內容來強化初中英語課堂實踐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在教學中選取生活題材來代替教材中的內容,如:在學習“Where are you from?Where is she/he from?”教學內容時,筆者選取本校的校長、語文教師、數學教師等學生熟悉的人物為對象來開展英語對話教學,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進而掌握英語對話內容、能夠運用英語對話進行交流、實踐;對于問題的提問筆者也選取生活化的提問方式,如:學習數字、顏色、天氣、水果、問路和指路等內容時,筆者都以學生的實際生活來進行提問,同時引導學生將這些內容進行創新編排,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短文形式,此外,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實踐性較強的英語課后作業,深入地引導學生實踐英語知識。
二、課堂實踐,引導學生行為
英語學習僅僅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那樣的話學生的思維就是一池死水,久而久之就會發臭。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語用情境,讓孩子所學知識有用武之地。如果只是以布置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練習聽說讀寫的能力,往往顯得有些過于死板僵硬,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在周而復始的機械式學習過程中消失殆盡,甚至對于難度較大的內容產生消極情緒,出現厭學現象。因此教師應該多動腦筋,通過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
1.營造氛圍,實現聽說能力的同步發展
聽和說兩個應用能力焦不離孟,緊密相連。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實踐活動的方式,精心構建恰當的英語學習氛圍,能夠有效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燃起對于聽說能力鍛煉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譯林版七上《shopping》這一單元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超市購物”活動,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進行英語對話。買賣雙方同時鍛煉了聽和說的能力。不少學生的聽說能力提升效果不明顯,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畏難情緒的存在,害怕自己聽不懂、說不好。所以學生運用英語進行練說、傾聽的環境很重要,教師應該努力營造英語運用的情境,從而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聽說,讓聽說變得很自然,有利于放松學生的身心,讓他們在興趣盎然的環境中提升英語聽說能力。
2.優化平臺,提升英語素養
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是英語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少英語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把聽說讀的內容巧妙處理成為寫的內容,讓學生對著書本埋頭苦練,造成了學生認為讀寫內容枯燥乏味的印象。因此教師要多動腦筋,適當引入實踐活動,從而改善學生練習時單純寫的情況。例如在學習了《shopping》之后,我組織學生圍繞所學內容開展了一次表演實踐活動,允許學生依據書本上的內容進行適當改編。表演的形式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大家紛紛投入到讀故事、寫劇本的活動當中,讀寫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練習情境的創立有助于提升孩子們聽說讀寫的能力。實踐活動能夠很好地優化練習的情境。在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練習情境中,孩子們對于聽說讀寫具有極大的興趣,而有了興趣,英語素養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三、組織多元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互動
就初中階段來看,學生的學習與心理狀態比小學學習更為成熟,在接收知識與信息中表現出強烈的選擇性與自主性,并更加渴望將自我看法向教師與同學進行分享。因而,教師應關注到學生的發展機制,并積極創新與優化教學活動,靈活為學生參與互動交流構建良好的平臺。如在新課標七年級(下)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準備,在課堂中讓學生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be?”為題進行自主表達。或者,教師可就該題目讓學生進行簡短的文字編輯,在給學生充足時間準備后可選取合適時間進行演講比賽,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為學生實現知識與思維提供有效的平臺。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散,促進其想象力發展。教師就學生表達與表現情況可予以相應的評價,或鼓勵或嘉獎,并可將這一反饋信息運用到教學中,適時調整與改變教學進度。
總之,英語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是新課程標準下新的英語教學活動的嘗試,強調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知識水平、認知習慣和身心特點等前提下,以實踐活動作為教育的載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英語主題活動,努力讓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為學生探索、研究、運用所學英語提供了重要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營造一種英語氛圍,使學生在“教學做”合一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