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楠+謝玲
摘 要: “讀者意識”指寫作者為實現寫作的交際目標而在寫作過程中設定讀者對象并設法與讀者建立和維持暢通交際關系的意識。本文在回顧近三十年來國外“讀者意識”研究的基礎上,評述其在理論取向、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點及主要局限。最后探討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尤其強調了中國情境下開展“讀者意識”研究的必要性。
關鍵詞: 讀者意識 研究回顧 研究展望
1.引言
讀者意識指寫作者為實現寫作的交際目標而在寫作過程中設定讀者對象并設法與讀者建立和維持暢通交際關系的意識。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開始關注讀者意識對作者寫作的影響,強調讀者意識在寫作理論和教學研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1]。本文主要從讀者意識的內涵及研究歷程方面回顧了國外對讀者意識的研究,指出了現有研究的特點及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何在中國情境下開展讀者意識研究,為讀者意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讀者意識的內涵
寫作是意義的構建,讀者意識是寫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為構建意義而考慮的重要因素[2]。“audience awareness”被譯為“讀者意識”,指寫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根據讀者的興趣、信念、態度等恰當表述自己的觀點以期獲得讀者的認同,實現寫作的交際目標。近三十年來,讀者意識一直被視為影響寫作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各領域研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雖然學者們對于讀者意識的內涵尚未達成一致,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定義中所包含的“角色”、“認同”、“互動”、“建構”及“分析”等關鍵詞揭示出讀者意識是一種個體心理概念化和社會化的方式,具有動態變化、互動關聯和情境塑造等特點。
根據定義反映的主要內容,讀者意識的分析方法大致分為三類:(1)分析讀者的方法[3];(2)創造讀者的方法[4];(3)分析與創造讀者相結合的方法[5]。分析讀者的方法源自亞里士多德時期,指寫作者通過考慮真實讀者的態度、信念、期望等問題進行寫作,以期與讀者產生共鳴。以創造讀者作為分析方法的學者強調寫作者的想象能力,注重根據寫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內容為讀者設定角色。分析與創造讀者相結合的方法認為寫作者既要根據自己的寫作目的、類型和內容創造所需要的讀者形象,又要擅于應對真實讀者的態度和觀點。因此,寫作者和讀者在寫作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二者不可或缺。
3.讀者意識研究的主題
讀者意識研究話題繁多,理論和方法層出不窮。但歸納起來,研究者關注的主要是讀者意識的作用研究、影響讀者意識的因素研究、提高讀者意識方法的效度研究及讀者與寫作者的關系研究等四大主題。
3.1讀者意識的作用研究
自讀者意識進入人們的視野開始,國外研究學者對讀者意識的作用研究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一方面,一些學者從讀者類型角度探討了讀者意識的作用。Cohen & Riel(1989)通過對比學生對于同一主題、不同讀者類型的寫作文本發現,相對于以教師為讀者的文本,以同伴為讀者的文本質量明顯更好[6]。該研究從側面反映了不同寫作環境下讀者意識的作用不同。Johns(1993)探究了真實讀者對議論文寫作的影響。他指出,盡管在寫作過程中,寫作者有時候需要構造假想的讀者進行有效創作,但鑒于寫作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滿足學生能夠應對不同情境的交流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創建真實讀者進行寫作,認真考慮他們的價值觀、興趣等需求,可以更好地實現交際目標。因此,Johns強調教師在寫作教學的各個階段,都應該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幫助學生尋求真實讀者的需要,從而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另一方面,讀者意識對寫作過程的不同階段的作用研究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寫作是一個過程,而讀者意識貫穿于寫作的整個過程。Midgette et al.(2008)通過探究讀者意識對寫作修改階段的作用指出,引導學生建立讀者意識目標有助于修改文本內容,從而提高寫作質量[7]。
3.2影響讀者意識的因素研究
鑒于讀者意識會受到個體差異、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許多研究學者對于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就個人因素而言,寫作者的年齡會影響讀者意識,低年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培養讀者意識;寫作者已有的范式知識、工作記憶能力會影響寫作者的讀者意識[8]。就社會因素而言,寫作者讀者意識的發展離不開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9];非本族語英語學習者讀者意識的增強更加復雜。除此之外,寫作目的和寫作策略、教師和學生反饋也是影響讀者意識的重要因素[10][11]。由此可見,影響讀者意識的因素涉及學生自身、教師引導、同伴反饋、家庭教育、學校環境及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體現了讀者意識動態發展的特點。
3.3提高讀者意識方法的效度研究
近年來,國外學者逐漸將目光轉向了提高讀者意識方法的效度研究。研究表明,讀者意識對于提高寫作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增強寫作者的讀者意識是一個關鍵問題。Schriver(1992)探究了使用閱讀器協議提高讀者意識方法的有效性[12]。結果表明,這一方法可以使寫作者有效地從讀者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Chen & Brown(2012)指出,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學習方法和任務型教學法相結合有助于增強寫作者的讀者意識[13]。另外,修辭分析方法、基于語料庫的學習方法也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成為增強寫作者讀者意識的新方法。
3.4讀者與寫作者的關系研究
三十多年來,讀者意識一直被視為影響寫作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Ryder et al.認為,寫作類型可以分為一維、二維、三維寫作,不同類型的寫作表明了寫作者與讀者不同的關系。Hyland從寫作者身份的角度探討了讀者與寫作者的關系指出,寫作是一項社會行為,每一個出色的文本都表現出寫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能力。因此,寫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需要通過寫作策略將這種能力展現出來,從而獲得讀者的認可。
4.讀者意識研究的特點及不足
縱觀近三十年國外有關讀者意識的研究,無論是理論取向、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體現了讀者意識研究的特點,還顯現出了該研究領域存在的一些不足,為讀者意識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參考。
4.1讀者意識研究的特點
首先,隨著認知心理學、話語分析等領域的迅速發展,各領域研究學者各抒己見,對讀者意識研究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傳統修辭理論指出,寫作是以說服讀者為目的的行為。寫作者應將讀者視為文本的接受者,認真分析讀者的興趣、信念等特點,盡可能地說服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認知理論強調,寫作是寫作者有效向讀者傳遞信息的過程。因此,寫作者應將讀者視為知識的需求者,尋找有效的方式使讀者內化自己傳達的信息。社會互動理論認為,寫作是一項交際活動,寫作者和讀者都是這項交際任務的構建者和參與者。因此,寫作者應將讀者視為意義的協商者,學會從讀者角度考慮問題,與讀者共同完成寫作任務。由此可見,不同理論模型的構建反映了讀者意識研究的多元化趨勢。
其次,讀者意識研究涉及讀者意識與寫作者的關系、讀者意識的作用、讀者意識的影響因素及提高讀者意識方法的效度研究等內容,研究主題廣泛且具有代表性,充分體現了讀者意識研究領域的特點,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最后,根據研究方法分類標準,對于讀者意識的研究又可分為非實證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類。據統計,有關讀者意識的非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后期,主要涉及讀者意識與寫作者之間的關系研究。21世紀以來,對于讀者意識的作用、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逐漸增多,不僅驗證了前人理論的可操作性,而且為增強寫作者的讀者意識提供了可行策略。
4.2讀者意識研究的主要局限
第一,讀者意識的分析方法不統一。有些學者傾向于使用分析讀者的方法,認為寫作者要充分考慮讀者的信念、態度等問題,忽視了寫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有的研究則過于強調寫作者的立場,認為寫作者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和內容創造讀者的形象。這兩種觀點都過于片面,不利于寫作質量的提高。寫作者的讀者意識應為這兩者結合的產物,既要注重考慮讀者的興趣和信念,又要兼顧寫作者自身的立場和評價,以期獲得讀者的共鳴。
第二,讀者意識的研究主題不夠深入。一方面,盡管讀者意識的研究已涉及讀者意識的作用,但大多數研究針對的是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對于英語為二語的學習者的研究較少,因此不能將讀者意識的作用直接遷移,加之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選擇議論文探究讀者意識的作用,對于其他類型的文本涉及較少,難以對讀者意識形成系統的理解。另一方面,對于讀者意識的影響因素研究還很薄弱,沒有充分挖掘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因素對寫作者讀者意識的影響,更沒有證據充分解釋出現讀者意識強弱現象的原因。
第三,理論研究和研究方法較為單一。讀者意識是一個復雜的研究問題,涉及個人、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大多數現有研究僅從單一理論出發論證讀者意識對寫作的影響。鑒于每一種理論都有其局限性,僅依靠單一理論難以使人信服,也無法全面解答讀者意識的相關問題。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者過于依賴訪談、測試、問卷等研究工具,忽視了寫作者的寫作過程研究,使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受到質疑。
5.讀者意識研究展望
寫作是意義建構的過程,是寫作者和讀者通過互動共同完成的交際活動。盡管國外對讀者意識的研究不斷豐富發展,國內研究還很匱乏,需要各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通力合作,促進讀者意識研究取得進步。
5.1加強讀者意識的理論研究
由于國外研究學者對讀者意識的內涵理解不盡相同,加之讀者意識動態變化、情境塑造的特性,讀者意識的研究進展緩慢。隨著認知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國內外研究學者可以借鑒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充分考慮個體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對讀者意識的影響,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開拓創新,不斷鞏固和拓展讀者意識研究的理論。
5.2深化讀者意識的研究主題
現有研究表明,讀者意識的研究主題廣泛,但還不夠深入,鮮有研究對讀者意識的分析方法和影響機制進行全面系統的探索,也很少有學者能夠令人滿意地揭示寫作者讀者意識的認知與互動關系。針對讀者意識現有的研究主題,今后應深入調查各類學校學生讀者意識的狀況,探究導致目前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增強讀者意識。另外,國內研究學者應結合我國外語教學環境,探討傳統文化、外語教學改革、高風險考試、學校組織環境等因素對寫作者讀者意識發展的影響,豐富和深化讀者意識研究的主題。
5.3豐富讀者意識的研究方法
讀者意識研究問題涉及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因此,研究學者應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使用多種理論進行深入剖析。針對研究方法單一的弊端,國內外學者應在發展定量研究優勢的同時,適當開展探究寫作者寫作過程的定性研究,并且研發有效測量工具以增強研究發現的效度和信度。除此之外,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等學科的發展,研究學者也可以研發基于這些新領域的研究方法,為讀者意識研究提供新思路。
6.結語
寫作是構建意義的過程,讀者是與寫作者共同構建意義的參與者。因此,作者的讀者意識是影響寫作質量的重要因素。近三十年來,圍繞讀者意識的作用研究、讀者意識的影響因素研究、提高讀者意識方法的效度研究及讀者與寫作者的關系研究四大主題,國外讀者意識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同時反映出了讀者意識分析方法不統一、研究主題不夠深入、理論研究和研究方法不足等問題。
與國外讀者意識研究相比,中國讀者意識研究鳳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中國研究學者缺乏本土問題意識,對于社會實際問題關切不夠。其次,不少數國內研究學者對于讀者意識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創新不足,難以在國際學術界發出獨立的聲音。最后,雖然語用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都對讀者意識進行了探討,但是國內研究學者仍未打破學科界限,難以將其融會貫通。因此,針對上述問題,中國讀者意識研究者應密切關注國外讀者意識研究發展情況,擅于發現其優勢和不足,將國外讀者意識理論與中國社會文化環境相結合,加強學科間的對話與合作,構建切實可行的讀者意識理論和研究方法,推動讀者意識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Johns, A. M. Written argumentation for real audiences: suggestions for teacher research and classroom practice [J].TESOL Quarterly, 1993,27(1):75-90.
[2]Langer, J. A. Reading, writing, and understanding: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86,3(2):219-267.
[3]Hyland, K. Persuasion and context: 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30:437-455.
[4]Ede, L. S. On audience and composition [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79,30(1):291-295.
[5]Rubin, D. L. Social cognition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84,1(2):211-245.
[6]Cohen, M& Riel, M. The effect of distant audiences on students writing [J]. 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 1989,26(2):143-159.
[7]Midgette, E,Haria, P, &MacArthur, C. The effects of content and audience awareness goals for revision on the persuasive essays of fifth- and eighth-grade students[J]. Springer, 2008,21:131-151.
[8]Bangeni, B. An exploration of the impact of students prior genre knowledge on their constructions of “audience” in a Marketing course at postgraduate level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13,32:248-257.
[9]Vitae, H.M. Effect of teacher modeling and feedback on EFL studentspeer review skills in peer review training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16,31:43-57.
[10]Chang, C. Y. Teacher modeling on EFL reviewers audience-aware feedback and affectivity in L2 peer review [J]. Assessing Writing, 2015,25:2-21.
[11]Diab, N. M. A comparison of peer, teacher and self-feedback on the reduction of language errors in student essays [J]. System, 2016,57:55-65.
[12]Schriver, K. A. Teaching writers to anticipate readers needs [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2,9(2):179-208.
[13]Chen, J. C. & Brown, K. L.The effects of authentic audience o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 writers: a task-based, computer-mediated approach [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2,25(5):43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