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波勇

摘 要: 當前,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深度不夠,校企協同育人的實效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協同育人的“1+2+3+4”新思路,結合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協同育人的特點,提出三種育人模式。
關鍵詞: 校企協同 培養模式 合作機制 互聯網
據教育部公布2016年最新全國高校數量共287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219所,絕大部分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型本科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務之一,也是實現高校三大任務之服務社會的根本要求,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障。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探索建立校所協同、校企(行業)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和模式,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要求。
一、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思路
協同育人模式在美國、德國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有近30年的歷史。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對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型本科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協同育人模式近年來呈現出多樣化、普及化的趨勢。從培養模式看,最常見的有“訂單人才培養模式”、“3+1”模式、“2+2”模式、“2.5+1.5”模式、“學徒制”模式等;從建設內容看,可以分為“軟硬件相結合”和“純軟件建設”兩種。前者是指由校企協同育人單位共同建設相應的教學設施設備、教學場所、師資隊伍等“硬件”和相應的管理機制、培養模式等“軟件”;后者是指校企協同育人單位在現有的硬件設施設備條件下,通過培養模式創新、管理制度摸索上進行新的探索。從現有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看,著重點是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為什么要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如何參與人才培養的問題,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取得實效。當前,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深度不夠,校企協同育人的實效遠遠達不到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針對現狀,筆者提出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協同育人的“1+2+3+4”新思路,希望克服校企協同育人實效差、成果不顯著的弊病。
一平臺是指高校要結合學科建設發展的方向,以行業及社會需求為導向,依托自身的師資力量和專業背景,以企業為基地,打造專業建設和實踐性人才培養的平臺。高校通過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方法,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人才的培養和開發。
二重點是指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和模式的建立要以遵循行業發展和人力資源自身的發展規律作為育人的重點;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創新能力作為育人的重點,違背行業發展和人力資源自身的發展規律,再好的育人機制和模式都很難取得效果。人力資源發展的規律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創新能力,具備這兩種能力,其他能力的培養就相對容易得多,思考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必須以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為基礎,思考和創新的成果只能通過實踐檢驗。
三結合是指高校與企業或科研院所之間協同育人的結合模式,具體看,有三種結合模式。一是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請進來是指把企事業單位或科研院所請進大學課堂,給學生做專題講座或報告,依托企業和科研院所實踐經驗豐富的優點,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二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線上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以“互聯網+教育”模式開展網絡課程、遠程教育、網上互動與交流等育人模式。這種模式能克服時間與空間不足的弊端,增強育人效果,提高育人效率,是目前深受高校學生歡迎的一種育人模式。三是軟硬件建設相結合。目前高校普遍重視硬件設施的建設,實驗室、儀器設備設施的投入方面較大,但是在實驗室管理、服務模式和服務手段,對學生需求掌控及滿足等軟件方面還遠遠無法滿足育人的要求。高校要借助互聯網,利用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改善育人模式和方法,進一步提升育人的成效。
四個著力點是指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協同育人要重點建設的四個方面。一是合作動力機制建立。要建立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雙方的動力機制必須首先建立起來,沒有動力或雙方動力機制建立不恰當,就很難調動高校與企業的積極性,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將是一句空話。二是溝通與協調機制建立。高校與企業屬于兩個不同的事業單位主體,各自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和利益出發點,各自掌握的資源和信息不同,培養人才的理念不同方法不同,容易產生沖突,因此,必須建立適當的溝通與協調機制。三是保障與約束機制。通過制度化的管理,規范高校、企業與科研院所在協同育人方面的行為,保障各方合法正當的利益,確保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正常規范的運轉。四是信息化建設。機制和模式建立是軟件,是內在的要求,信息化建設是支撐,是外在的硬件建設,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信息化建設要側重以“互聯網+教育”為理念,打造基于互聯網為平臺的育人模式。
二、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
“協同”一詞在《漢語大辭典》中的解釋是:“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的行動。”美國學者Miles等人指出,“協同”是一個與“合作”不同的過程,協同的預期結果是明確的,未來回報的分配可以事先協商,而合作各方則是以自身利益為基礎開展活動。“協同”方更強調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基礎上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而通力合作。“校企協同育人”是指以高校、企業為主體,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通過人才、知識、資源的共享,共同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行為和模式。“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是解決高校和企業、科研院所為什么要參與協同育人、如何參與協同育人的根本性問題。目前普遍存在“高校熱、企業冷”的現象,即所謂“校企合作失靈”,如何推動校企合作機制建設,激發校企合作的內生動力,推動校企協同育人可持續、長久發展,這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要著力構建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緊密、穩定、長期運轉的校企協同育人的運行機制。
(一)動力機制
據筆者對部分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企業最看重的因素是能否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既是一種教育活動,又是一種經濟活動。必須建立在一種互利雙贏、利益均等的基礎上合作才能深入和長久。若高校僅僅從自身角度考慮,只是把企業作為學生頂崗實習的一個基地,一個培養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場所,一個實現高校學術抱負的實驗室,完全不顧及企業實際的經濟效益,勢必會導致校企協同育人另一方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造成校企協同育人的所謂“校企合作失靈”現象。
如何實現校企雙方在協同育人過程中的互利共贏,克服“校企協同失靈”現象?我們認為必須建立校企雙方長期合作的動力機制,而要建立動力機制,首要條件是找到校企雙方互利雙贏、利益均等的切合點。我們認為,動力機制的建立主要有兩個著眼點:一個是外部動力,另一個是內部動力。外部動力主要來源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市場的刺激。比如政府出臺鼓勵校企合作的政策,對提供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業給予貸款優惠或者稅收優惠政策;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有企業實踐經驗的畢業生更受市場歡迎,企業可以與市場上其他用人單位結成戰略合作伙伴,為有需求的企業培養人才,獲取一定的經濟收入。內部動力又可分為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可能占主導地位。非經濟因素指的是高校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出更受市場歡迎的畢業生,得到學生本人、家長及市場、政府的廣泛好評,增加學校的聲譽和品牌效應;企業愿意與高校合作,接納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有利于擴大企業在學生和高校中的知名度,提升企業在社會中的美譽度。經濟因素指的是高校開展校企合作,給企業輸送人才,得到企業或政府部分一定的經費支持或補助,絕大部分是以項目經費的形式出現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可以借助實習生節省大量企業生產成本和用工成本,個別企業或可以得到政府部門的補貼與優惠政策支持。
(二)溝通協調機制
高校和企業分屬不同的社會組織,其運作模式、利益關切點、組織形式等有很多差異,并且空間上會存在很大的距離,因此,校企協同育人模式要較好發展,必須建立合適的溝通協調機制,及時化解分歧,解決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提出基于互聯網環境下學校、學生、指導老師及企業的有效溝通協調機制,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學校、學生、指導老師與企業之間可以建議一條以互聯網為渠道的溝通協調機制,具體表現如下:學校與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隨時保持溝通協調,解決合作之間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效率高、成本低;學生與企業、指導老師、學校之間在課堂上可以直接溝通,課外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協調,隨時隨地保持溝通協調,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另外,學校與企業還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溝通、走訪機制。比如:每隔一段時間學校到企業看望指導老師和學生,組織企業、學生和指導老師參加座談會,了解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協調解決。指導老師和學生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期和結束后,要向學校提交學習總結,便于學校及時了解校企合作的動向和成效,使得校企合作更深入、長久地進行下去。
(三)保障約束機制
因為高校與企業之間各自有不同的利益關切點和組織運行模式,雙方應圍繞人才培養這一中心點開展合作,通過制度化的管理,規范高校與企業的行為,保障雙方的正當合法權益。為了保障合作的有效開展,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約束機制。雙方應在行業協會、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度下擬定一份校企合作合同,明確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的權利、責任、義務與合作模式,以及溝通、協調、分歧、處理機制,對違約行為進行約束,保障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學校要與指導老師和學生簽訂指導任務和學習責任書,明確學校、指導老師與學生各自承擔的義務與責任,還有溝通、協調及突發事件、問題處理方法和機制,保障指導老師、學生按照學校的規定參加校企合作,有效、順利完成學習任務。除此之外,各方還應該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制訂好學生的人才培養計劃,指導老師的跟進指導計劃,以便校企合作不走樣,切實結出豐碩的果實,為各方帶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四)信息化建設
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中,信息化建設是必不可少、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個環節。在溝通協調機制建設中,我們已經談到互聯網是連接學生、學校、老師與企業的橋梁。互聯網的建設和使用,能夠提升校企協同育人的效率,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因此,校企雙方必須從多角度共同推進信息化建設,確保協同育人模式的高效推進,取得切實有效的成果。比如校企雙方協同建立網站,各種相關的合作信息定期公開發布在網站上,在網站中可以建立單獨的溝通交流平臺,學生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與企業、學校和指導老師溝通,既有利于溝通、查詢信息,又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網站并且是校企對外展示取得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與平臺。此外,校企雙方可借助二維碼、微信平臺、手機APP軟件開展多種形式的輔助教學和實踐活動,確保校企協同育人取得成效。
三、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是指高校和企業通過圍繞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各方的教學資源,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能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據教育部公布2016年最新全國普通本科院校1219所,絕大部分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這些高校之間存在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協調發展,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教育。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培養過程必須與企業和行業緊密結合,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采用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有很多種,筆者結合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協同育人的特點,提出三種結合模式。
(一)項目合作模式
項目合作模式是校企協同育人中最常見的一種模式。這種合作模式的動力來自于市場的需求,校企雙方以某個項目為紐帶,展開協同育人方面的合作。項目一旦完成,合作關系即刻終止。這種模式最大的優點在于能短期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性強,見效快,受到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歡迎。項目如果取得成功,企業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獲得知名度和品牌效益,學校獲得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學生強化創業能力,獲得一定的經濟實惠。
(二)學徒制合作模式
學徒制合作模式是高校與企業共同實施的一項協同育人模式,其對象既包括學生,又可以是企業員工。學徒制是企業將核心技術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認知技能,即實踐所需的思維、問題求解和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這種合作模式最大的優點是投入較低,見效快,一旦合作項目完成,考核合格的學員不用再經過試用期,就可以直接被企業正式錄用,大大縮短企業的用人成本。
(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人才需求,向高校下達人才培養訂單,高校接到訂單后.在企業的主導和協作下按訂單進行人才培養,所培養的人才經企業驗收合格后即被企業錄用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方式是學校與企業共同簽訂培養協議,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實訓設備和場地,并派專業人員到學校授課,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到企業頂崗實習,學生畢業以后經考核合格可直接到該企業就業。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優點是針對性強,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縮短學生進入企業的適應期,避免人才培養的盲目性,節約成本。但是有一定的缺點:首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可能存在缺陷,過于依賴企業;其次,培養方式固定化容易影響學生將來的就業;特別是有些企業可能考核標準過高,一部分學生可能達不到標準,容易導致企業毀單,出現企業與學校、學生之間的糾紛。
四、結語
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舉措,高校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要求,選擇合適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的手段和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在專業育人核心要素建設上取得成效,最終實現企業、高校、學生三方共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馬超平.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研究與實踐——以廣州工商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8):19-20.
[2]吳愛華,劉曉宇.深入推進理工科人才培養機制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6+17.
[3]王素君,呂文濤,劉陽.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和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4]蔡志奇.應用型本科協同育人模式多樣化芻議[J].教學研究,2014(7):5-8+15.
[5]陳國欽.地方高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16(8):77-81.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類項目(教育科研類)“校企協同創新培養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5GXJK207)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