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云
摘 要: 文化觀照教學法是古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對于提高學生對古代漢語的價值認同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實踐文化傳承均有較好的效果。文化觀照教學法主要由教師實施,對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要求比較高,從而讓文化觀照教學法的效果更佳。
關鍵詞: 文化觀照法 傳統文化知識 文化傳承
“古代漢語”這門課包羅萬象,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工具性、人文性。在教學中,我們將常用字詞、文選與文化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實現文化傳承的同時,也提高人文素養,陶冶審美情操。文化觀照法是古代漢語教學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它以教材為依據,在評估學生認知、需求和接受情況的基礎上,恰當地導入相關的文化因素,從文化視角解讀知識本身,并進行合理整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增強教學效果。在“古代漢語”教學中運用文化觀照教學法具有重要意義,它在通論和文選中運用方法又有不同。此外,文化觀照教學法主要由教師實施,對教師要求比較高。
一、“古代漢語”教學中運用文化觀照教學法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代漢語課因為學習難度相對較大,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如果教學中在文字、詞匯和文選表面之外,還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融合,就可提高學生對古代漢語的價值認同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幫助學生理解。古代漢語難學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古代文化的了解,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差異大,理解難度大,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文化觀照這一有效教學手段。
(三)有利于文化傳承。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要協調好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傳承文化的關系,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幫助文化的傳承,二者不可偏廢。我們不僅要發揮好古代漢語的工具性功能,更要注重在“古代漢語”教學中自覺實踐傳統文化傳承,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操培養等多方面的功能。
二、“古代漢語”教學中文化觀照教學法的運用
文化觀照教學法主要是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并將之導入相關教學內容的講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在“古代漢語”教學中文化觀照教學法的實施具有多樣性,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導入相關文化知識,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大增強教學效果。
(一)文字。文字部分的教學主要采用漢字古字形分析和古代文化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古文字形體探討漢字構形背后的文化內涵,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在文字教學中實施文化觀照法時,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量化解理論知識的枯燥。
例如在講“漢字構造”的理論知識,給學生講了定義和例字后,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判斷所給漢字的類型,這時候可以適當擴大漢字范圍,而不僅僅局限于常見字和書本所給例字。可以給學生留下課后作業,讓他們分析自己的姓名、自己親朋好友的姓名及學校的校名等熟識漢字,既提高他們的分類技巧,又增添一些游戲的樂趣,讓學生很樂意做,并互相交流,一起探討。此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字典和古籍,深入分析自己姓名的古字形的各種寫法、含義及來源,這樣既能明白自己姓名的深層含義,又能在介紹自己姓名的時候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詞匯。詞匯要注意挖掘詞匯背后的文化因素,有針對性地觀照到教學中,合理運用傳說、習俗、成語典故、方言俗語等多種文化形式。
1.結合地理知識講解。例如講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時,對于“陽”字的本義,學生都知道“山南水北為陽”,如“衡陽”、“汝陽”等。但要提醒學生注意,“山南水北”是建立在中國地理情況(西高東低,河水流向多是自西而東)基礎上的,在實際運用中有些特殊情況應區別對待,如“洛陽”,洛水是南北走勢,而武漢的“漢陽”,則涉及漢水改道、漢口產生等歷史問題。配合相應的地圖輔以說明,學生便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結合方言母語講解。可以聯系方言實際,引導學生了解、利用自己方言特點,以今溯古,古今貫通,加強理解和運用。如“治”字,王力的“古代漢語”常用字里注云:“舊讀平聲(chí)。治水,防御它或疏導它……按:‘治字的引申義應用甚廣,凡加于名詞的前面,就表示對此事物進行應有的處理。”這里的按語我們應當給學生進一步解釋,“治”的動詞義“治理、管理”,引申為處理其他事情,如治學、治病等。湖北大部分地區包括武漢方言里剖魚都說“治(音池)魚”。“治”,《漢語方言大詞典》注云:“動詞,剖魚、拾掇(魚,刮鱗去腮和內臟)。”古人也有用此義者,如《樂府詩選·清商曲辭·華山畿》:“開門枕水渚,三刀治一魚。”書面語與日常口語對應,可加深對古漢語詞匯及自己方言的了解。
3.結合成語典故講解。如《孟子·梁惠王》中成語“五十步笑百步”,可聯系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近義詞“半斤八兩”。雖然學生都知道“半斤八兩”是旗鼓相當、差不多的意思,但未必知道古代斤與兩的關系。古代一斤等于十六兩,《漢書·律歷志》云:“十六兩為斤。”這樣講解后,學生才會加深對以上兩個詞的理解,寓教于樂。
(三)文選。將文選的學習與文化融合,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文化素養。講解時可以從文選的時代背景入手,結合相關傳說、習俗、成語典故、方言俗語等多種形式加以講解。
1.結合背景知識。文選均有相應的時代背景,恰當地引入背景知識會有助于文選的學習,減少理解上的困難。但背景知識復雜,不可能一一細講,可根據需要擇要而講。例如,講《左傳》時需要配合春秋時期的地圖、公侯伯子男爵位、各國關系圖、宗族世系、宗廟文化等,這些內容導入不夠的話就會導致理解不夠透徹。《鄭伯克段于鄢》中“鄭伯”、“鄭武公”、“共叔段”的稱呼涉及爵位制度和兄弟排行等知識,“鄭伯”表示伯爵,而“鄭武公”的“公”則是周代對諸侯的統稱,并非爵位中的“公”。《宮之奇諫假道》需要先講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晉國、虞國、虢國三國的關系、地理位置及晉侯、虞公、虞仲、虢仲、虢叔等人物之間的宗親關系。講《齊晉鞍之戰》時要講當時的戰車騎乘制度、戰車中車左車右的職責分工。
2.結合身邊文化事項進行講解。結合身邊學生耳熟能詳的文化事項加以講解,有助于理解,增強親近感。比如,講《論語》時,結合歷史知識講解孔子問禮、老子騎青牛的雕塑的文化內涵,孔子問禮、紫氣東來等相關小知識。我校處于湖北,教學時可補充一些湖北有關孔子的文化事項,如武漢新洲有孔子山、孔子河及問津書院(亦稱孔子廟),相傳孔子問津于此。明《統一志》、清《湖廣通志》記載:“相傳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問津書院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孔子問津”傳說入選第二批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
3.結合歷史史實來講。結合歷史來講,用實際例子告知學生要重視歷史,學習真正的歷史知識。例如講屈原時,必然會涉及屈原生平的政治生涯。《羋月傳》受到年輕學生的追捧,該劇根據劇情需要對人物關系及出生、活動時間進行修改,屈原、春申君提前出生,屈原的政治生涯被提前到楚威王時段。根據史書記載,可大致推算出幾位相關人物的生卒時間段,如下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楚威王:?—公元前329年;楚懷王:公元前374年—公元前296年;春申君: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8年;秦宣太后(羋八子):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65年;由此可以推算出:楚威王駕崩時,屈原大約11歲。所以,屈原的政治活動主要是在懷王期間,《羋月傳》把屈原提前到楚威王朝,羋月拜屈原為師。另外,春申君和秦宣太后大約隔了二三十歲,不可能少時相戀。這些劇情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有些學生因為對這段歷史不甚了解,便從電視劇來了解歷史,這是不科學的。只有了解真正的歷史,才會了解小說、電視劇與歷史的差距。同時,我們還可以啟發學生用所學的相關知識評判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例如現在古裝劇較多,但為什么少有經典作品?為什么電視劇《瑯琊榜》很火?是因為它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盡量復原,其拱手禮、服飾甚至包括搬救兵時帶一匹空馬等細節均處理得很好。學生可以思考現代古裝劇與傳統文化、歷史的背離現象,并進行深挖,有的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便由此誕生。
4.今人對傳統文化進行精彩演繹。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是一種多元文化的繁榮,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用優秀文化塑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現代人對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亦有諸多繼承和改造的好例子。學習《詩經》,可查找《關雎》各種版本的翻譯、改寫,感受、體驗詩經的美好;欣賞《采薇》漢服社舞蹈表演。電視劇、電影中對古典舞蹈、歌曲的演繹等,如《夜宴》中凄婉的《越人歌》、《羋月傳》中精彩的《少司命》祭祀舞蹈。古詩、宋詞、元曲等,吟誦、演唱、昆曲、京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帶來不同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北冥有魚》,可對鯤鵬與燕雀的志向展開辯論,啟迪學生思考人生選擇問題。講述服飾文化時,可展示各時期的服飾樣式的圖片或者實物,或者邀請漢服社熟悉漢服文化的學生講解漢服形制,進行現場展示觀摩,多方面感知,加深大學生對古代服飾文化的直觀印象。
三、古代漢語教學中實施文化觀照教學法的要求
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觀照法主要由老師實施,以便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要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古代漢語包羅萬象,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教師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知識積累,就會造成文化與教學內容關聯不當或文化觀照運用范圍狹窄等問題,勢必影響文化觀照的效果。教師作為教學媒介,自身的知識內化很重要,要具備文化史的思維視野,系統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雖然在“古代漢語”教學是通過文本實例學習碎片化的語言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的,但只有對整個知識系統有比較完整的把握,才能更準確、充分地解讀這些知識碎片,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初步形成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化學、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多方面的傳統知識,把知識結構從語言文學擴展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面,不斷擴充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加強自身的文化積累,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在教學中合理充分地應用文化觀照法打好基礎。
(二)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挖掘。文化觀照是緊緊圍繞教材進行的,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文化觀照,不浮于表面。這需要教師課前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充分準備,從教材出發,合理挖掘有利于教學的文化因素,通過文化觀照達到教學目的。
(三)注意相關課程的關聯性。古代漢語屬于語言類課程,在教學中應將之納入整個語言學教學體系中,注重與語言學其他課程如近代漢語、現代漢語、方言等的聯系,以今溯古,古今貫通,活化古代漢語教學。古代漢語課程教師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識,不斷補充知識能量,豐富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動性,開展教學創造,以原有教材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加以合理調整、增補,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文化觀照法的實施主體是教師,受眾是學生,教學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所觀照文化的掌握、需求和接受情況,才能心中有數,有針對性地準備,增強文化觀照教學方法實施效果。
(五)用多樣化作業形式鞏固教學效果。課后作業形式的多樣化能強化課堂上文化觀照的效果。比如:繁體字識讀書寫比賽,通過查閱各種古文字字典設計自己姓名的各種形體,分析包括姓名、專業、學校名稱等身邊常見漢字的構造,可以提升學生對古代漢語的學習興趣。通過古文今譯、中英互譯、古今改寫等形式,讓學生將現代漢語、流行語與古代漢語進行比較,感受語言變遷,提高大學生對語言的認知動力。組織文言文主題創作大賽,讓學生在發揮文言文創作能力的同時又掌握部分文言文形式的格式及常用語。組織小型會演,用吟誦唱的形式配合古琴等樂器表演展示、感知古文的魅力。豐富多樣化的作業有助于鞏固、強化課堂所學知識,并學以致用,在現實生活中感知古代漢語的價值。
以上我們分別從實施意義、具體實施探討及對教師的要求等三個方面探討古代漢語教學中文化觀照教學法問題,我們認為,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實施文化觀照教學法很有必要,不僅方式多樣,對教師要求也較高。古代漢語課程內容多課時少,課堂時間有限,不能安排較多的文化常識講解。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建議古代漢語課程可以與中國文化通論、古代文化史等之類的文化課程搭配授課。教師亦可以梳理教材中涉及的主要古代文化知識,擇要分專題講授,或者布置課后資料查詢、分享的任務,薦讀相關資料、書目、網絡課程,用來彌補課堂上文化知識講解的不足。
參考文獻:
[1]王紹峰,曹祝兵.地方高師院校提高古代漢語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文教資料,2011(3).
[2]張鵬飛,代偉.“六維精講”與“經典習讀”相結合——古代漢語教學改革模式實踐報告[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4(6).
基金項目:本文系文華學院教改項目“《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