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舒虹
摘 要: 兒童美術教育是人類從事藝術活動的一個特殊階段,它伴隨兒童成長,反映兒童天性,表現兒童思維活動,是兒童用于表達思想感情的特殊視覺語言。本文以“兒童繪畫作品特點”和“內心世界語言”為理論支撐,以具體兒童繪畫作品分析為依托,通過兒童繪畫作品探究他們內心世界的語言。
關鍵詞: 兒童繪畫 內心世界 另一種語言
一、了解孩子的童趣語言
繪畫是一種符號表征方式,是人類心智發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兒童由于自身知識、經驗不足,認知水平不高,描繪的事物往往與客觀現實不相符,所畫物象簡單粗糙,造型夸大、扭曲。如畫人,常是頭大身體小,眼睛和嘴巴畫的顯著,動作幅度夸大。兒童繪畫的產生過程大致是這樣的:首先對外部事務進行感知和觀察,然后在內心調整,最后由手描繪出來,每個年齡段的心智發展不同,畫出來的人物(如圖1)便不相同,同時我們也能發現年齡越小的孩子更敢想、更敢畫。
兒童的心純真無邪、自由浪漫、幼稚可愛,充滿想象和創造。兒童把不同時空里的事物同時呈現,把喜愛的物象擬人化。他們畫地球與月亮握手,畫小朋友在藍天白云間的彩虹上游戲……他們能把想象與現實聯系起來,把無生命和有生命的東西組合在一起,表現美好的愿望和豐富的想象力。兒童畫的構圖沒有成年人那樣多的規則和限制性。兒童繪畫時,往往將不同角度看到的東西,以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無關的東西都拼湊羅列到畫面上,直到畫滿為止;并把從外部看不見的物體也畫出來,畫成各物體之間互不遮擋;在畫面安排上,既不考慮畫面中的均衡對稱,又不考慮畫面的對比和協調。因此,兒童的繪畫有著自己的特點:天真、浪漫、新奇、大膽、率真,這些特點直接體現了兒童的思維。
二、探知孩子的童真世界
在探知孩子的內心世界之前我先問了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兒童究竟為了什么而畫”。翻看了許多教育研究論家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從認知理論、心理分析理論、感知理論、情感繪畫理論等各方面給出了答案:兒童繪畫源自人類本身的驅動,兒童的繪畫行為是天生就具備的,是一種天性和本能;或是認為出于表達情感的需要,兒童借助繪畫這一語言表達內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認為是受環境影響的從眾心理,日漸習得。雖然各種認識理論有所不同,但繪畫給兒童帶來最初快樂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繪畫的結果,而是兒童在隨意涂抹的過程中擺動手臂在紙上留下的痕跡。伴隨這種愉快的自我發現的感覺經歷,他們隨之產生濃厚的興趣沖動,這是兒童的一個自然發展階段。
許多時候孩子們畫畫只為自己高興,并不考慮是否需要畫出一張“作品”,他們用畫來宣泄自己情感,隨意畫出困擾他們的事件和問題,表達他們快樂的心緒和事物。繪畫的作用在于通過宣泄使兒童心理得到平衡,促進他們身心和諧發展。因此,兒童繪畫是我們了解孩子的窗口,從他們的畫中可以了解他們的認知能力、情感、心緒、性格、興趣和愛好,從而進一步關心和教育兒童健康成長。
三、分析孩子繪畫的特點
對孩子來說繪畫是一種有趣的游戲。兒童繪畫是在孩子感受、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自然發展的。因為兒童對形體、結構、空間、色彩等很多客觀造型因素缺乏理解和認識,所以他們在繪畫時表現出的各種各樣的特點和所采用的表現辦法與成人有很大的區別。根據年齡段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除此以外,兒童思維處于情景知覺階段,喜歡用擬人化的方式繪畫。他們往往把無生命的舞臺和有生命的動植物畫得和人一樣,不僅賦予它們生命,而且賦予它們一切人類所具有的特點和本領,使畫面顯得生機盎然。他們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如圖2;他們強調與夸張,如圖3;他們懂得平面和空間的表現,如圖4。
兒童自述:我畫了一條巨大而且非常餓的魚,大魚出來找食物,結果被一群小魚抓住放在一個深藍色的大箱子里。
兒童自述:這是一個能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的大舞臺,我們杭州的小朋友在舞臺上表演節目,慶祝G20峰會的召開。
兒童自述:G20峰會的召開讓杭州變得更美,商場樓房變得五彩繽紛,也迎來世界各地的游客游覽杭州有名的西湖。
四、鼓勵孩子的繪畫創作
孩子們在畫畫時,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在繪畫過程中,兒童會動員自身所有知識經驗和個性情感進行創作,使繪畫帶上獨特的個性和創造色彩。它把繪畫者潛在的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繪畫并不是一個獨立的作品,它是有利于培養兒童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語言和圖畫作為兩個重要符號(語言是會話符號,圖畫是形象符號),它們所傳達的都是意義,即知識、情感和語意。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兩種符號的發展有一定的同步性,具有互動性。通過繪畫,可以培養孩子建立畫面內容和口頭語言之間的聯系。在語言活動時,兒童說得少,經常會出現不敢說、說得不全面和不知道怎樣說的情況,但在進行繪畫活動時,會出現一邊畫一邊說的情況。繪畫是孩子內心世界另一種無聲的語言。
兒童繪畫與兒童的認知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兒童早期的繪畫不是表現所看到的現象,而是畫他們知道的或者記憶里的形象。但對于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兒童,他們往往運用象征性的主觀形象表現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這意味著他們創造出的形象并不是依照大人所看到的客觀狀態描述的,他們用特殊符號代表房屋、橋梁和其他東西。而對于進入二、三年級的兒童,他們已經可以比較客觀地觀察事物,但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創作。這時如果孩子給我們看他的畫時,我們必須重視和尊重他的觀點。如果及時引導兒童觀察寫生,他們的空間知覺就會有較大的提高,這時他們已能憑直覺表現物象特征、近大遠小變化、物象前后遮擋關系。
繪畫作為一種非文字的言語,不應該僅被家長看作孩子的一種隨意性簡單涂鴉,一種兒童娛樂休閑的方式。兒童繪畫更應該是這樣的一個載體:它是兒童表達自我的有效途徑,也是家長走進孩子內心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王慶文,閆秋.兒童繪畫興趣的激發[J].早期教育,2006(5).
[2]吳廷玉,胡凌.繪畫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嚴虎.兒童心理畫:孩子的另一種言語[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2015.
[4]呂耀堅.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與引導(上)[J].兒童心理學,2003(11).
[5]呂耀堅.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與引導(下)[J].兒童心理學,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