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妍凝
摘要:古詩文是古代詩人豐富主觀情感和深刻思想的載體,但古人們本身細膩獨特的情感卻很難被學生全面感受到。因此,在古詩文鑒賞中,關注詩詞中“不合理”現象有助于學生準確地把握古詩文的內容含義,讓他們切實深入地理解詩人情感,感受中華詩詞的魅力。
關鍵詞: 不合理處 情感把握 策略
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對詩歌情感的解讀存在這樣兩種情況:一是碰到情感較單一的作品,能夠把握作者想表達的基本情感,能用模式化的答題思維“套”答出簡單情感,但無法真正深入理解情感由來,只膚淺地停留在表象上。二是在遇到情感較為復雜的古詩文時,只機械套用意象或意境的普遍意義來判斷把握詩文情感,不理會或者是不知如何分析出詩歌情感的獨特性,找不出詩人的個體情感特征,從而造成對詩歌情感理解的偏差。
針對以上學生在學習時出現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可引導學生找尋、思考古詩文中“不合理”處來達到深層個體閱讀,準確把握作者情感的目標。
所謂“不合理”處,是指作品中出現的與現實生活中相悖的因素,不符合我們在生活中所認識的普遍性現象;也指詩歌內部出現的表面上的矛盾。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意識到,作者借助意象、手法等傳遞出來的情感,都是經過作者主觀篩選以及加工過的,具有顯著的個人情感特征。這些意象、情感,是作者創(chuàng)作時特有的感覺,很有可能和生活中公認的“邏輯”是不相吻合的。同時,詩人會故意運用“語病”、意境與情感沖突等手段來使自己表述的情感更深邃。如果我們在閱讀詩文的時候,能敏銳地發(fā)現詩歌中“不合理”處并揣測作者為何要刻意制造這些“不合理”,那我們就能較為準確全面地體驗出詩人的情感脈絡。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鈴》一詞中,我們可就以下兩處“不合理”進行探究:
1、開篇“寒蟬凄切”一句中,蟬鳴之聲,多會引起人們的煩躁,作者卻感覺“凄切”,這就與我們平時的生活體驗相違背了。我們可以在這個“不合理”處展開思考,蟬的叫聲為何會讓作者感覺“凄切”?結合背景可知,此時作者正要與戀人分別,依依不舍,內心痛苦悲傷,蟬聲入耳自然不會煩躁,當然使作者心生寒意,這里的“凄切”,也正是作者主觀情感在對客觀事物的描寫中自然流露。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千里煙波”、“沉沉暮靄”和遼闊楚天,給我們營造的是非常闊大的意境,按通常意境所蘊藏的情感來判斷,作者的情感也應較為闊達,而詩中柳永此刻顯然是放不下心中這段感情的,所以心情應是愁思為主。這里又出現與常理“不合”之處。作者為什么要借闊大的意境來抒發(fā)自己的愁情呢?我們可以思考,作者眼見了如此壯美的景色,心中“念去去”的愁情依然無法掙脫,那說明這種愁情該是怎樣鋪天蓋地的綿長和濃重啊!景物看似壯美,其實它要傳達出來的情感卻是凄婉的。
但是由于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的不足,學生往往意識不到詩文中哪些地方是“不合理”的,現提出一些思考策略幫助學生把握古詩文情感脈絡:
一、詩人語言表達層的“不合理”
1、詞語搭配的不合理
學生在捕捉古詩文畫面的時候,經常忽略作者詞語搭配的不合理處。而這些不合理處恰恰隱藏著作者情感爆發(fā)點。我們在教學時可注意引導學生關注這類詞語。
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一句,“驚破”一詞顯然和“霓裳羽衣曲”是不搭的。霓裳羽衣曲怎么可能被“驚破”呢?這里詞語搭配的不合理給我們提供了揣摩的空間,我們在文本中細細追尋“破”的緣由,可以得出,一“破”的是當時尋歡作樂的歌舞場面,二“破”的是李、楊二人永結同心的幻想,三“破”的是盛唐王朝繁華。看似簡單的一個“破”字就將多層情感揉合在一起。正因為詞語搭配的不合理,才能給我們帶來多重情感體驗。
2、局部畫面與整體情感的不合理
學生在讀詩時遇到某句詩歌營造的畫面與自己初步感知的情感不一致時,往往會有意識的棄之不顧,而這樣所得到的情感卻只能流于表象。我們應該使學生意識到,恰恰是詩歌局部畫面與情感的沖突,豐滿了詩人的情感。
比如杜甫的《蜀相》一詩中,學生很容易把握住詩人的以下情感:有政治理想和抱負卻無法實現的痛苦、悲傷。對與自己遭遇一樣的想要建功立業(yè)的有志之士的感慨。但是,我們應當提醒學生該詩中的景物描寫句“城春草木深”“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是屬于樂景描寫,這顯然和我們初步感知的情感是不相吻合的。難道作者在寫這首詩時,心中僅有痛苦和悲傷嗎?結合寫作背景分析,這個時期唐朝發(fā)生了“安史之亂”,盡管身處戰(zhàn)亂之中,大自然在詩人眼中卻依舊美好,可以說明戰(zhàn)亂給詩人帶來的陰影不足以影響他對唐朝前景一片光明的信心。基于此,詩人迫切想要像蜀相一樣在亂世中建功立業(yè),重現王朝盛世的心境在詩中就完美地展現出來。我們就在詩歌局部畫面與整體情感的矛盾中豐滿了杜甫的憂國形象。
二、情感邏輯發(fā)展的“不合理”
王昌齡在《從軍行》(其二)一詩中,這樣寫道:“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學生們很容易得出作者是想表達邊疆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也是表達的思鄉(xiāng)之情,游子和將士都在思鄉(xiāng),這同類情感背后細膩的不同,才是我們應該帶領學生體會的。那如何加深他們對邊疆將士愁情的理解呢?
《從軍行》中邊塞的將士們用琵琶和舞蹈演奏新音樂,目的是想舒緩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曲調一奏完,發(fā)現還是關于離別的愁情的。一新一舊,構成了情感體驗上的不合理。在這種不合理中,我們進行深入探究,就會發(fā)現作者用這個“不合理”是想表現邊塞將士們這樣一種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為國戍守邊疆無怨無悔,但心中卻止不住想家的情感,于是想通過歌舞來舒緩情緒,卻發(fā)現反而無法排解掉,新歌舞的存在僅是增加自己內心的痛楚罷了。
在接下來的詩句中,作者繼續(xù)把這種“不合理”進行下去:當歌聲勾起了人們痛苦的情感,照常理說,我們是該停止不聽。而作者卻寫“聽不盡”。勾起痛苦的曲調他們卻想一直聽下去。對這“不合理”的描述只能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邊塞生活實在太過枯燥無味,將士們只有這一點娛樂方式,盡管聽著痛苦,但不聽就更痛苦。將士們的思鄉(xiāng)苦悶之情就在這聽不是,不聽也不是中纏繞交織。作者用“不合理”的語意為我們展示一群立志報國又會因思念親人苦悶的鮮活邊塞將士英雄形象。學生也很容易感受到“思鄉(xiāng)”二字厚重的感情了。
當然,對詩歌多層情感的準確把握僅僅依靠發(fā)現“不合理”處是不夠的,在引導學生學會質疑之后,還應該通過大量比較、細讀等方式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能力形成,那么學生在高考中面對情感較為復雜的詩文時也能游刃有余地快速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