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成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一些地區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其環境承載能力,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發。環境質量的嚴重下降與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在面臨資源、生態環境等新問題、新挑戰的形勢下,傳統的能源密集型產業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發展需要,選擇出適合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才能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才能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經濟發展方式 環境質量 可持續發展
一 引言
(一)當前經濟形勢
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民生改善,更加注重預期引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同時,會議也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當前中國經濟雖然總體形勢不錯,但是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結構性失衡的挑戰,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速度降緩,經濟矛盾逐漸增多,中央提出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提出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仡欉@些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在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長期以來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投資和出口,特別是近10年的房地產投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最近幾年,由于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房地產、鋼鐵等投資產業發展出現了一定的障礙,對外貿易也由于世界整體經濟的下滑出現了一定的萎縮,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必然要求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拉動內需,解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的突出問題。
(二) 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還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鄉結構、區域結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經濟發展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指通過生產要素變化包括數量增加、結構變化、質量改善以及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價值判斷的變革等,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方法和模式,從環境資源角度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將粗放型轉為集約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環境質量,從而提高環境質量,最終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增長質量
前蘇聯經濟學家卡馬耶夫于1977年在其《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一書中提出“經濟增長質量”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區別于以往經濟增長概念中生產資源和生產量的增加,增長質量應包括“產品質量的提高,生產資料效率的提高,消費品的消費效果的增長”。經濟增長質量是經濟的數量增長到一定階段的背景下,經濟增長的效率提高、結構優化、穩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創新能力提高,從而使經濟增長能夠長期得以提高的結果。經濟增長質量要注重質量型增長,提高經濟增長的優勢與健康程度。提高環境質量是改善經濟質量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環境質量的提高有利于資源的良性循環,使自然資源再生能力能夠滿足經濟發展速度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離開環境談發展可持續經濟,那是竭澤而漁。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問題,明確提出中國發展的目標應該是建設既富強又美麗的中國,不單要增加GDP,更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環境質量。
二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的意義
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耗過高、資源效率低下,給環境造成極大壓力。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資源配置極不合理,使得我國的稀缺資源環境極不經濟地被耗費,我國資源消耗與GDP的比例遠大于發達國家,資源分配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另外,我國當前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生態惡化加速,我國的主要污染排放量已經超過了環境自凈能力,污染災害時有發生。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我國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當前最典型的污染事件就是霧霾天氣。要想解決這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的同時保持經濟的繼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成為了當前最根本的途徑。
發展中國家在發動經濟增長的初期,一般都追求數量和速度,隨著工業化的全面推進,片面追求數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必然要出現大量的矛盾?,F實中,已經和正在凸顯的增長與效益的矛盾、增長與生態環境的矛盾、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矛盾、經濟增長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歸結起來就是傳統的數量型增長模式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發揮低成本優勢,迅速擴大生產能力,許多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但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結構存在很大差異,經濟增長要素結構的不同,實質上反映了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弱,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的增加基本依賴對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和環境的嚴重破壞。所以我國需要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
我國部分地區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鋼鐵、煤炭等高耗能產業,導致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增加,使得經濟發展效率低下,有悖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提高高新技術、低能耗、高附加值等新興綠色產業所占的比例,必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實現GDP的綠色可持續增長。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有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關系和諧的重要手段,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也有利于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目前處在新常態階段,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經濟矛盾突出,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對資源、能源的需求依然旺盛,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才能有效的避免資源能源浪費,才能加快低碳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環境的水平。而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緩解溫室效應的惡化,為人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健康的空間環境。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在之前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嚴重限制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對我國經濟已造成巨大的損失,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緊張,資源和生態環境已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約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可以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質量保護雙贏的健康發展模式,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主義的和諧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過剩產能盲目擴張,加快建設生態中國,提高環境質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社會總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才能更加優化,才能適應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才能在全球化經濟競爭中獲得更為核心的競爭力。
三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的途徑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全社會節能降耗
推動各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引導支持企業使用先進的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產技術,在清潔能源生產、煤化工深加工和工業固體廢棄物再生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繼續深化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建設,建成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區,并逐步推廣;加快建設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再生資源基地,保證資源的有效回收和利用;積極推進資源枯竭型、環境污染型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探索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建立低碳循環的有效運行機制,大力開發低碳技術,壯大低碳裝備制造業,推進低碳技術及產品產業化,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認真開展資源節約型社會行動,進一步完善法規政策,建立健全促進節能降耗的體制機制,完善相關的監測、計量、統計和考核制度,推動可持續經濟發展。
2.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抓住產業變革調整的歷史機遇,明確調整方向和重點,在發展新興產業方面有所作為。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加強環境保護,積極推進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治理及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農業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等工作。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智能電網建設。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綠化面積,改善生態環境。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推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升我國的研發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加強企業研發能力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平臺,鼓勵科技要素向企業流動。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向企業轉移機制。以科技為我國的產品提供更高的產品附加值,從而帶動帶動經濟,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為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建立保障。
3.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關鍵是以技術進步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和勞動生產率高的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同時,還要利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成果推動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制造業的經濟效益和產業競爭力,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積極推進傳統服務業的轉型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衡量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是緩解環境壓力的重要渠道,是實施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為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實踐與參考平臺,我國要運用好這個平臺,實現服務業的快速穩步發展。保證經濟結構合理,經濟增長質量才會較高,經濟才能全面協調可持續,所以我國要注重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工業做大做強,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保持我國經濟的穩步、有效、快速地提高。
4.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生產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方面,它揭示了各種生產要素轉化為產出的有效性。同等數量的生產要素,較高的生產率可以得到更多的產出,從而有利于節約自然資源。未來經濟增長取決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生產率的大力提高必然會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從今后來看,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和環境的惡化,提高資源供應數量已經不太可能,但是我國的生產率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這就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條可靠的道路,同時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證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5.建立完善的環境經濟評價指標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需要建立一個個能夠全面、科學地反應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關系的指標評價體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于 1991 年就提出世界上第一套環境指標體系,核心指標約有50個,分為環境壓力指標(直接的和間接的)、環境狀況指標和社會響應,該體系在OECD國家的環境報告、規劃、確定政策目標、評價環境行為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應該綜合依據相關的環境指標體系和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建立一套評價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為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提供客觀的依據。新綜合指標需包含以下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的測量;反映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排放狀況;反映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包含環境質量的監測與統計方法。不能簡單地從總量進行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評價,需要考慮人口、自然稟賦、地域特征、經濟水平、歷史文化等不同因素,構建多維度的綜合評價體系。在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的指導下,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策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才會更加明確重點方向,達到經濟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四 小結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提高環境質量對于縮小城鄉和貧富差別、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效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作用。我們應該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促進科技創新、發展清潔可再生資源,同時健全相關環境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落實環境保護和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責任制,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力度,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在經濟發展方面,優化經濟產業結構,提升經濟活力,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財稅和金融等政策支持,明確目標,促進科學發展,實現多元化發展,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可持續發展。要從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入手,推進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循環利用率,促進工業、交通、建筑、商貿流通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保證低碳清潔生產。
要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環境質量,作為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方向,為我國創造一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使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提升我國經濟實力,從而使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海英,修靜,張純洪. 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相互協調機制研究[J]. 環境保護,2015,(17):38-40.
[2] 劉鴻亮,曹鳳中,徐云,宋旭. 新常態下亟需樹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生”觀[J]. 中國環境管理,2015,(04):21-24.
[3] 董直慶,蔡嘯,王林輝. 技術進步方向、城市用地規模和環境質量[J]. 經濟研究,2014,(10):111-124.
[4] 李政大,袁曉玲,楊萬平. 環境質量評價研究現狀、困惑和展望[J]. 資源科學,2014,(01):175-181.
[5] 李雪銘,晉培育. 中國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特征與時空差異分析[J]. 地理科學,2012,(05):52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