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波
摘 要: 思想政治課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證據主義強調證據、確證與信念之間的關系,指出證據主義“用證據說話”的基本理念及證據的選取對當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的啟示,為改進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新的進路。
關鍵詞: 證據主義 高中思想政治課 證據 信念
一、問題的提出
思想政治課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通過課堂教學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任務。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總目標是教會高中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方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樹立關于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正確觀念,努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可見,從理論上而言,思想政治課是高中階段極為重要的學科。但在很多研究中都反映出高中思想政治課實效性差的問題[1]。
在當下高中政治課教學中,一些教師僅將課堂教學變為服務考試的手段,將把書本知識如何移植入學生頭腦并運用至考試中作為終極目的。教學過程中,對書本理論和知識不進行任何加工和轉譯,進行空泛的宣講和灌輸。學生很難領會到書本理論知識背后蘊藏的真正魅力。對于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本身而言,沒有真正透徹研究理論的來源、發展與現實聯系及其真實本質,只是變成了書本與試卷之間聯系的紐帶,既不利于個人專業理論素養的提升,又偏離了國家課程設置原初的目標。
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2]雖然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低不能簡單理解為一因一果的問題,但是相關教師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強化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涉及的理論來源、發展及與現實有機聯系的研究,提高對教材理論的轉譯能力,對增進學生對教材理解,進而接受相關知識理論、思想觀念,無疑是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一條重要進路。證據主義相關理論強調對知識的嚴格確證進而轉為固守信念的觀點,對這一提升路徑無疑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證據主義的追求——用證據說話
證據主義是哲學領域關于知識論的一種理論。它認為所有信念都應該通過證據得到確證,只有經過證據確證的、受過檢驗的信念才是合理的信念,否則就是無法合理接受的信念。早在啟蒙運動時期,關于證據主義的理論和觀點就已經出現。這時的證據主義主張只有被論據或者證據充分證明的信念才是合理的,或者說,主體必須有充足的理由才能認可、持有一種信念。這個時期的啟蒙思想家多有證據主義的傾向。他們認為真正的理性就是排除輕信,試圖在通過證據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持有一種觀念或者信念,即觀點必須得到證據的支持。證據主義在當代的發展,基本沿襲最基本的思路——信念需要通過證據的確證,但其同時更注重“如何確信”的問題,即是否有更好的理由來相信,什么樣的證據或怎樣充分的證據是合理的[3]。
證據主義因為對所持證據的不同看法經常有不同的分類。但現代通常語境中的證據主義主要指強證據主義。其認為只有信念受到足夠證據或充分理由支持的時候,才是合理或是“正確的”。任何證據不充分的信念都是不可信的,是應當拒絕和摒棄的。和任何窮究根源似的哲學追問一樣,任何可靠的證據或充分的理由,都會陷入“證據的證據是什么”和“理由的理由是什么”的窘境。因此,強證據主義者也為自己的理論設定了相應的前置條件。他們認為,存在一些無可置疑的基礎信念。這些基礎信念構成了我們認識、解釋世界的基石,也是我們持有信念為基礎的證據。強證據主義者把這些基礎信念分為三類:不言自明的信念、可被具體感知的信念和無法糾正的信念。不言自明的信念主要指那些暫時無法用現代科學清楚解釋,但是確實我們日常生活最基礎的判斷理由或證據,其通常以直覺的形式存在。可被具體感知的信念是指那些可以被直接感覺到的信念,比如親身經歷的事件,天空的顏色,水的溫度等。不可糾正的信念主要指對客觀外在的意識反映,或主觀的精神狀態,比如痛苦等[4]。自啟蒙運動以來,強證據主義就被認為是一種認識世界和自身的科學理性,被用來對抗封建欺騙和宗教愚昧。“用證據說話”,也稱為現代社會基本的集體共識與行動規則。
當然,證據主義和其他理論一樣,并不是一種完美沒有缺陷的理論,至少目前看起來如此。證據主義追求一種嚴謹無缺的確證狀態,力圖用證據確定人們所持有的信念是否正確或者合理,摒棄那些錯誤的信念,實現主體人的完美理性。但是在如何證明證據無誤的這個問題上,證據主義不得不通過自我設定基礎信念的方式解決自身的窘境。它試圖終止這種和自身同樣邏輯的無窮追問完成自身理論或者邏輯上的完整。運用現代基本科學常識,我們可以對證據主義或強證據主義所設置的基礎信念進行質疑或論證。比如可被感知的信念和不可糾正的信念。現代科學知識已經證明,很多時候我們的感覺并非可靠,自己真實的感覺未必就能觸及世界真實的本原或終極的真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證據主義解決了其曾經要解決的問題,推動了人類理性和認識的發展。但從深層次而言,其存在的要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
但重要的是,“用證據說話”這種理念及方式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現代人們的集體共識,成為人們接受觀念和形成信念的最基本的方式。
三、用證據說話——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路徑
證據主義并非是當代知識論研究的唯一核心命題,但是證據主義核心理念已經隨著人的現代理性發展,成為人們接受意義、形成信念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認識或接受機制。這對于處于人生特殊階段,樂于接受新事物,且經常對現代社會持有批判態度的高中生而言,“用證據說話”,堅持證據主義的基本觀點——不經證明的信念是應當排斥或者摒棄的,無疑會更有利于正確信念的形成和鞏固。根據證據主義的觀點,信念是一種相信,如何相信應當予以關注,如何確證相信極為重要。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時指出,希望海外版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何嘗不是如此?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用好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量成就,通過有說服力的證據,論證和確證教材需要傳遞的理論與知識,中國發展的成就作為論據,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講好中國發展的故事。
證據主義的學術旨趣或追求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機械灌輸、照本宣科的現狀,無疑是有重要啟示的,其在某種程度上反襯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不足。與證據主義要求的理念或追求相比,一些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并沒有專注于教材本身的學術意蘊和思想積淀,也沒有關注教材本身理論與理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邏輯聯系,也沒有注意到學生接受教材所傳遞的信念必須做的論證。在以考試為導向的應試教育中,照本宣科固然可以將知識與考試直接聯系,強化了教學功利的目的性,充分體現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了學生成績提升的“良苦用心”。可從證據主義和部分教師準備教學的角度而言,又明白顯示出教師課堂教學準備的倉促及論證的無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認真思考重新論證教材所有傳遞理論知識、思想認識其中蘊含的邏輯,以及論證方式,無法通過有力的證據或充分的理由向學生論證和闡述教材觀點,以促使學生形成并鞏固正確的信念。僅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復述,強調與考試之間的聯系,空洞而無力地宣講重要的理論知識與思想認識。
證據主義追求通過證據對信念的確證,努力追求如何形成信念,也努力追求如何形成正確的信念,以及什么樣的證據會形成信念。從學生接受角度來看,首先證據主義追求通過證據論證的方式確證信念,這與當代人信念形成、接受的集體共識是契合的,也是符合當代高中生對信念接受特點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當摒棄照本宣科、機械灌輸的教學方式,或用書本理論證明書本理論的循環論證方式,應當通過證據的論證闡明教材內容。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把通過論據嚴謹論證書本理論和思想及契合教學對象接受特點為提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路徑。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僅要將通過證據的論證作為提高教學效率重要的指導思想,還要細致斟酌證據的選取。證據主義代表人物齊碩姆、費爾德曼及柯尼明確提出了這一觀點,認為證據主義的確證還是一種信念及證據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信念的形成或者固守,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對認識者證據的契合。也就是說,證據主義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意義還在于教師對教學論據的選取,不僅要考慮證據的強度與數量,還要考慮證據與學生經驗或已有證據的契合,才有利于正確信念的形成或堅守。
總之,證據主義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提升而言,不論是教師對教材本身的理解與把握,還是對教材內容的轉譯與論證,還是對學生接受方式的契合都是可取的。
四、余論
證據主義主張用證據說話的理念,對改變當下一些高中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照本宣科、機械灌輸等教學方式,有著積極的意義。通過強調證據的使用強化信念,與新課標中強調的案例教學、實例教學及生活化趨勢是有一定程度契合的。證據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方式,受到了支持者的追崇,但正如前所述,我們依然不能把它看作完美的理論體系,其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結合及運用,仍值得我們繼續深入探求。
參考文獻:
[1]張宇萍.思想政治課教學語言運用探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陳瑩.如何理解證據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1):25-30.
[4]曹劍波.“堅信”還是“輕信”:證據主義的困境與出路[J].學術月刊,2010(5):41-47.
[5]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陳嘉明.知識與確證:當代知識論引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5.
[7]陳瑩.證據與確證:證據主義的認識論重構[D].杭州:浙江大學,2012.
[8]段重文.證據與確證——當代知識論證據主義下的確證問題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