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釗
每到期末復習,有的老師就會感覺緊張忙碌,疲倦感加重,是什么導致這樣的現象發生的呢?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期末復習的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得當。有的老師想借助期末復習,多做卷子,把個別落后的學生成績或整體準確率提高,使班級學習水平整齊劃一,可是這樣一來,班級里的好孩子和中等生就會因為幾個接受能力弱的學生或老師的不放心得不到發展,短時期內看,學生的準確率是會在反復磨練中提高,可是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可能全被磨沒了,耽誤了學習能力的培養。
復習課最忌諱的是題海戰術,使學生不堪重負。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教師必須首先鉆進題海,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針對學生實際,精心選擇典型性例題,為精講、精練、高效、減負打下基礎。復習過程不應是機械地重復過去教學的過程,復習也不僅是抓幾個重點,補幾處缺漏、選幾道習題、講幾個錯例、把復習的過程變成書本知識再過濾的過程。復習應當給學生以新的信息,即使是“舊”題也要“新”做。所以復習范例應做到數量少、容量大、覆蓋面廣、啟迪性強,最后要關注本質。要想上好復習課,教師應對教材有個總體思想,不能見“好”的題目隨意拿來就做,“優”的題目拉來就練,一個章節,一個單元進行獨立的、分散的復習,應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并加以變換和展開,通過學生的思維活動對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知識系統進行整體研究。
小學階段的復習,要達到《數學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教師應該以“標準”為根據,以“教材”為準繩,幫助學生進行系統整理,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織成網、組成塊,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其次要有的放矢。 小學數學從知識結構來劃分,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在復習時都要梳理知識,理清知識點;總結質疑,抓住重難點;激活認知結構、系統整理、實施精加工;綜合應用,這樣就會提高復習效率。而且在復習階段,可讓學生在家做知識結構圖,把知識進行橫向縱向分析,把易錯點和難點整理出來,跟老師、父母、同學交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變不會為會,掃除知識盲點,真正達到復習目的,高效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