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蓉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作為主渠道的功能日漸受到重視,“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已成為共識。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在教學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 發揚教學民主,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向信息溝通中進行的,它是在平等基礎上展開的特殊人際交往活動。在教學活動中發揚民主、尊重學生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充滿師生的激情,涌動著靈感,彌漫著人情味,成為一種具有生命意義的活動。在教學中我積極做到:
1、廢除坐姿必須始終挺胸直背的規定,允許在身體自然放松狀態下的坐姿,并允許根據自身情況和時間長短做適當體位變換。
2、提倡有疑就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解疑。在課堂教學中,更要把學生置與課堂教學中心,而不是教材上的知識或者自己備課內容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疑惑是課堂教學中最好的資源,當學生與別人的見解不同時,教師要給予最大的鼓勵,鼓勵學生求異,求新,讓學生暢所欲言地展示獨特情感體驗,因為學生的不同體驗就是創新的有利因素。教師和學生通過這種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勾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可以說是學生在質疑中成長,教師在學生的質疑中成長,互教互學,這就意味著課堂教學是教師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敢于質疑。教師要提倡和鼓勵學生提出三個挑戰,一是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否定權威的結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3、對各類學生不吝鼓勵、贊譽。在課堂上,教師要保持和藹可親的表情和飽滿的激情,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當學生有了出色表現,用“別著急,你會說好的”“真能干,你比老師還會說”“你太聰明了,連老師都沒有想到”用"等語言表揚他們,耐心指導,親近他們,使學生消除對老師的懼怕感。老師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肯定的手勢,摸摸頭,拍拍肩,都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和安全。學生們心情歡快、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發表不同意見。營造這種教學環境,使學生樂意學,放松學,積極性高,教學效果也比較顯著。
二、 激發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實踐證明,興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處于活躍、興奮狀態,強化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為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教學活動。
1、開展競賽,展開爭論。
小學生好勝心強,有集體榮譽感,在競賽活動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如:開展朗讀比賽、學科知識的分組對抗賽、課本劇表演賽等等。賽后評選出一大批“小博士”“小白靈”“小能人”等,獎給星、旗、獎章等標志。
在課堂教學中,我允許學生對某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在爭論中明白的問題將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比教師“硬塞”進去的效果好得多。爭論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將已有的各方面知識迅速重組,能提高表達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樹立榜樣。榜樣激勵是激發興趣的有效方法。其做法是在寫字、朗讀、閱讀等語文學習的各個方面樹立一大批典型,激勵其他學生學、趕、超,引導典型更加努力學習,熱情幫、帶其他同學,更好地使每一位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自主地發揮作用。
三、 創造條件讓全體學生參與活動。
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一個標志。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做到這一點,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過程。科學地安排好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
1、把盡量多的時間交給學生。留足學生參與訓練的時間,要敢于甩,敢于讓。在教學過程中找準訓練點著力訓練,甩掉許多無關緊要的環節,導語、過渡語、總結語等力求簡短明了。一堂課講解時間不超過總時間的三分之一,做到三讓:學生會讀的讓學生自己讀;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自己說;學生會做的讓學生自己做。這樣就留足了學生實實在在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時間。
2、促使課堂教學中多向信息交流的形成。傳統的不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教師的講授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這種單調沉悶的教學氣氛,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受壓抑的學習環境之中,學習缺乏主動性,思維沒有創造性,智能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因此,革除陳腐的教育觀念,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很早就提出過教師進行教學要善于啟發學生思考的主張:“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就是說,教師教學要善于啟發學生思考:誘導他而不硬拖他,激勵他而不硬壓他,給他點明解決問題的訣竅而不把現成的答案灌給他。由此看來,從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思考、分析、實踐中自覺地接受新知、探索疑難、總結規律。充分調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自我反思等多向信息交流,靈活利用集體學習、小組學習、伙伴學習、獨立學習等形式,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學習,獲得訓練的機會,徹底改變“注入式”教學中那種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受教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