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恒
摘 要:文章從高校實踐育人的本質入手,提出高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文章以天津美術學院志愿者團隊的日常志愿服務活動為例,探討高校以志愿服務為載體進行實踐育人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 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路徑;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一、實踐育人的本質
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的主體性和教育的實踐屬性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長期以來,人民對教育的理解一直存在兩個認識誤區,即常把理論與實踐對舉,把學校與社會對舉。人們往往更為關注實踐作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的作用,而忽視了個體通過實踐活動發揮的作用。實踐育人理念強調的是實踐是教育的內在屬性,正可用來糾正這兩個認識誤區。實踐育人理念在當今時代具有重要的價值,它有新的思維方式、新的教育觀,是一種新的育人模式。將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有效實施和開展“實踐育人” 活動的路徑,不但能夠切實落實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 而且能將 “實踐育人”理論不斷引向持久化和全面化的方向發展。
二、天津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志愿者團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情況
天津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轄屬志愿者團隊濱海韶光青年志愿團,活動涉及多種社會服務,包括塘沽陽光家園啟智托養院支教幫扶、天津各大獻血點宣傳、服務,河東敬老院慰問,天津市育賢里小學美育共建等。這些活動在為社會弱勢群體送去誠摯問候與溫暖的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的愛心、社會責任心,弘揚了傳統美德,讓大學生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濱海韶光青年志愿團于2016年9月在天津市志愿者服務平臺注冊成立,現已有成員100余人,正式在天津志愿服務網站登記注冊、加入團隊的成員有80余人,多次組織各類公益活動,累計服務時長近200小時。韶光團隊現已有了初步人員編制,設立了團隊主席、支委書記、檔案管理員、執行委員、巡閱組組長等在職職位,且在2017年1月1日前完成了招募任職工作。成立了陽光家園組、無償獻血組、血液中心組和敬老愛老組等分支小組,并由組長管理小組成員。每次活動都會由帶隊負責人監督簽到、簽出,并簽署活動安全免責書。在每次實踐活動中,志愿者們都嚴格遵照學校的志愿服務規定,堅守崗位,做好志愿服務,每次活動過后,團隊組長會就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和歸納,同時志愿者之間進行經驗交流,以便今后更好地做好志愿服務工作。為了使志愿服務活動取得更好的效果,團隊負責人在開展新的志愿活動之前會進行詳細的考察和調研。例如,在成立無償獻血宣傳組之前,韶光團隊先組織了所有成員前往天津市血液中心參觀,熟悉獻血流程以及血液從采集到用于臨床的全過程,為即將從事的獻血志愿者工作做好知識儲備。其后天津市各大獻血點便常常可看到韶光團隊成員的身影。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歷練了一支隊伍,還增強了學生的能力。大學生志愿者們在實踐中對社會服務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提升了學生融入社會生活的能力,提升了團結協作能力,為大學生日后的生活、工作夯實了基礎。
三、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實踐育人”路徑探索
志愿服務是一種社會實踐,在功能上完全能夠為“實踐育人”的有效實施提供必要的載體。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積極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人類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導致人內部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時也能引起外部世界有目的地改變, 是人類發展和進步的力量源泉,是實踐在不斷推動人類社會文明和世界發展進步的積極力量[1]。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提升了社會責任感并進行自我完善以及素質的全面發展,獲得了社會認可與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成就感會使大學生的精神和心靈得到充分凈化。從志愿服務的精神實質和實踐教育功能來看, 志愿服務是“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通過廣泛的志愿服務活動,可以達到深化和推進高等教育 “實踐育人” 的目的[2]。可見,志愿服務與“實踐育人”在精神實質和實踐教育功能上高度契合,也彰顯了“實踐育人”為教育根本任務的實質和意義。
1.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
志愿服務是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有效載體,所以高校應將志愿服務工作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整體規劃,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學校工作的定位。將志愿服務與課程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相結合是實踐育人工作的新思路,可通過選修課等方式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培訓和指導,建立聯動機制,使志愿者組織與其他學生組織與團體通力合作,以提升服務效果,共同發展。
(1)創造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務團隊活動普遍面臨持續性不強的局面,高校可以通過項目化的管理手段、創造性的管理方式,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從而使基層志愿服務工作實現“微循環”,形成長效機制。對基層志愿服務項目加強指導,規范項目管理,形成基層項目品牌。
(2)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跨校合作。志愿服務工作覆蓋面廣,需要的專業技能也越來越豐富,通過大學生志愿團隊的跨專業、跨校合作,能夠實現優勢互補, 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形成整體合力,提升服務質量。在合作中,志愿者們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也能夠達到提升綜合能力的效果,切實提升實踐育人效果。
(3)通過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深化教育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本質是用志愿服務的精神吸引人、凝聚人、教育人,所以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的教育引導尤為重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激勵學生擁有樂于奉獻、勇擔使命的情懷。 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以改進傳統的教育途徑和方式,突出實踐育人的作用,更加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和以美感人,培養大學生志愿服務中的服務精神。
2.發揮社會的保障作用
(1)注重志愿服務工作的媒體宣傳作用。在網絡時代,各類新媒體對營造社會文化氛圍、凝聚人心等方面能產生重要影響。志愿服務工作的宣傳策略應為廣泛宣傳志愿者的優秀事跡,通過志愿服務提升全體國民的綜合素質,以此提高志愿者的信心和勇氣。對志愿服務項目進行大力宣傳,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及時發布志愿服務信息,塑造品牌項目,提升志愿服務組織形象,吸引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定期進行信息公開,以提高志愿服務組織的公信力。
(2)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對志愿者的培訓,讓志愿者掌握志愿服務相關專業知識;務必使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前具備求生和急救的基本知識等。同時,為志愿者提供更為健全的保險服務,以使其有能力抵御志愿服務過程中的風險,無后顧之憂,從而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廣泛開展能夠直接鍛煉和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在“實踐育人”理念日益滲入高校育人工作的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也離不開“實踐育人”理念的指導,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深入開展和推廣是“實踐育人”理念的深化和推廣,有助于豐富“實踐育人”的內涵,提升“實踐育人”的質量。
參考文獻:
謝曉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建構.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60-61.
陳冀東.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實踐研究.科教導刊, 20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