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地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的方法,力求識用相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鑒于以上思想的指導,我對一年級開展趣味識字教學的改革經驗,下面作具體談談幾點做法:
一、巧用展示臺,激發興趣
一年級學生識字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更快。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方法是讓學生進入“快樂園”,在不知不覺中記住漢字。寓教育樂,可以讓學生真正喜歡漢字,使學生保持愉悅的心境,對漢字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在識字教學中,創設快樂的學習環境,進行有趣的識字活動:
1.特殊的打牌
學生自制牌型生字卡,在課堂中互玩打牌游戲,邊出牌邊讀出字音,誰先把手中的漢字打完,誰就是“學習生字的小能手”。在打牌的過程中,把不會的字放一放,及時請教同學和老師,把手中的牌繼續打完。學生經常欲罷不能,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生很快記住了這些生字。
2.互相接龍賽
學生把自制的字卡帶入課堂進行接龍游戲,游戲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自己會讀的字一個接一個地讀下去,不會的放在一邊,請教四人小組中的“小老師”,學生互相幫助,使自己的生字接龍不斷地進行下去。最后,以接得最長的為優勝者。這種輕松、有趣的識字方式,不僅使學生在快樂中認識了生字,而且,增強了學生互助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3.科學的激勵機制
也是激發學生快速記憶生字的好方法。在設立展示臺的同時,推出了相應的措施,如:“看誰的紅花多”,把爭奪紅花和記憶生字結合起來。首先,把學習部首查字典方法和小紅花競賽結合起來。第一冊要掌握的偏旁、部首比較多,學生每學會一個部首,教師就獎勵一朵紅花,學會部首查字典方法就獎勵兩朵,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就激發起來,教師馬上利用一節課教會學生一些常見的偏旁、部首;一節課教會學生部首查字法;最后讓學生回家用部首查字法識字,很快提高了學生記憶生字的能力。另外,把這一激勵機制不時滲透在識字教學中,提高了識字的效果。
二、開發學本資源,擴大識字量
人教版一年級實驗教材大力改進呈現方式,使教科書成為學生喜愛的“學本”。如何開發這一“學本”資源,拓展學生的識字量呢?我們在這方面不斷探討。我們很重視集體備課互相鉆研教材,挖掘每一課的漢字拓展內容。在教學中重視分時間拓展。如,預習拓展,在學習新課生字前,指導學生認識相關漢字。教一年級下冊《識字4》一課前,教師布置學生回家自制動物名卡片,一上課就讓學生展示自己認識的動物名稱,讓學生展示、交流中,增加了識字量。再如課后拓展,如一年級下冊《識字8》一課后,教師讓學生課外搜集諺語,先向家人展示,再與同學交流。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高認字效果
少年兒童的好勝心、榮譽感極強,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成績得到同學、老師、家長的認可,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廣泛開展各種識字課外實踐活動。如:“課前一、二分鐘朗誦會”、“故事會”、評選“認字小能手”活動,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與鼓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識字其樂無窮。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后,開始用自己認識的漢字說一句話,讓家長幫助記錄下來,或給父母親朗讀幾句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開展匯報比賽,比一比誰的句子最好,誰讀得最好。充分利用休息日讓學生回家讀一兩個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然后每周五讀書課里互相交流,評出“故事小能手”。不但使學生有了積累資料的好習慣,還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認識的漢字也越來越多。
四、優化識字評價,提高識字效率
只有科學的評價手段,才能不斷的提高識字的效率。為了使趣味識字教學改革有所收獲,制訂了一年級識字教學的評價方法:①實驗檢測通過識字教學實驗課,檢測教師的教學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斷的提高教師在識字教學中的水平。②口試和筆試相結合的測試每學期進行兩次口頭考試和筆試。檢測方案是:
(1)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班由三、四個教師進行檢查。
(2)每個學生都抽到一份口試卷到教師跟前進行口頭考試。
(3)每一個學生還要做一份筆試試卷。最后進行兩項合計為個人測評成績。
識字是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之一,尤其偏遠地區來說,小學低年級階段的識字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再說,很多家庭作業很難完成,我們教師應該了解我們偏遠地方教育的艱辛。學生越要打牢基礎和增長知識,教師越要去苦。教師要站在這樣一個地方位置,提高自己的素養,甘于奉獻。上面這幾種方法是我們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幾個借鑒,其他方法很多很多,只要我們教學中有益的運用方法,都來參于到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上來,激發興趣、大量識字,要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好這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