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培
“賞識性評價”正是充分考慮評價者的感受、心理狀態、心理需要,全面考慮被評價者和評價者之間的需求關系而進行的一種評價。其目的不在于分等、而在于借助評價的反饋調節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它重視發現學生學習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更重視從中發現學生的優點和努力方向,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它重視學生自我評價的形成和發展,并轉化為學生對自我發展的期望。
一、平等對話,營造評價環境
“只有當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關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懷有好意的基礎上時,評價才能成為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腦力勞動的刺激物。”評價在本質上是一種通過“協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構”。評價過程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對另一方作判斷、下結論、排秩序的單向活動,而是一個多方參與、協商對話、共同建構的過程,特別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雙方交互作用、共同建構統一觀點的過程。其結果也是交互作用的產物。
賞識性評價亦是基于“協商對話”、“心理構建”,是一種民主、開放、協調、共贏的、富有情趣的過程,是雙方平等,互相尊重、互相賞識積極交換信息、交流意見的雙向活動。通過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坦誠對話,互相信任,一方充分展示自己的優缺點,一方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彼此都獲得決策所需要的真實信息,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通過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坦誠對話,雙方消除偏見,形成共識,產生共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坦誠對話,形成民主、信任、關愛的學校文化,給師生的工作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
因此,我們首先要做到民主和平等。評價的參與者擁有同樣的話語權,每一個人都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每一個人都受到別人的尊重與賞識。
二、教師賞識,喚醒學生意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發現學生的優點、閃光點,并通過一定方式予以及時鼓勵和贊揚,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環境里,與老師、同學進行心靈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這種愉快的情感、成功的體驗喚醒學生內心的上進意識、學習需要,由此轉化為個體的自覺行為,付諸于進步行動。因此,作為人師,要學會贊美,學會喚醒,學會賞識。
發現學生的優點是賞識性評價前提,激活學生的上進心是賞識性評價關鍵,促進成長則是一切評價的目的。我們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贊美。關注評價中的“無法量化”或“不確定”的內容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過程,教師要善于觀察并發現這些隱性的、潛在的、長遠的,不能立竿見影的“細節”。用一個眼神傳遞一份關懷,一個勾手許下一個約定,一次耳語激起一份信心,一個微笑給予一種鼓舞。通過積極評價,讓每個學生深信不疑:自己具有一定的潛能,甚至是優秀的潛能;只要積極努力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潛能。
尤其是面對學生的“小毛病”、“小錯誤”,我們往往不能把犯錯誤看成是通往深層次理解的重要過程。對錯誤多少的關注,不能擴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能為真正的理解開辟一條途徑。現實提示我們,在不可避免的不斷犯錯誤的實際生活經驗中,我們所關心的不是錯誤行為的表面現象,而應是犯錯誤的結果與原因所在。事實上,這些錯誤正是學生自我調整、深入思考的契機。所謂“差生”是由于我們的評價標準單一而“制造”出來的,更需我們對他的關懷與賞識。
三、相互賞識,建立評價共同體
“評價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消除每個學生的不同差異,相反是要使每個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最充分、最完美地顯示出來。”評價共同體正好能滿足學習者的自尊和歸屬需要,顯示其獨特性。他們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遵守共同的規則,具有一致的價值取向和偏好,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對共同體的參與程度,維持他們持續、努力的學習活動,獲得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從其他成員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其次,通過學習者與助學者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構知識、分享知識。學習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問題的不同角度,而這又會促使他們進一步評價自己的想法,重新組織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建立賞識性評價共同體,首先要有方向正確而又具有參照性的共同目標。目標不但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因,也有利于樹立評價意識。其次,要有開放而又有序的組織機構和行為規范。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組織機構,使其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的要求。明確規范、可操作的共同行為、將內化為師生的學習評價制度。第三,有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員對學習活動的價值認識一致,能相互認識和尊重對方的學習行為,并相互心懷善意地評價對方。
正是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尊重、關懷、信任,引導學生弘揚自己個性與特長,獲取學習的動力。如此不斷,他們將會獲得一種可持續的內驅力,樹立“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的信念,逐步邁向自主、自省、自覺的學習階段。因此,讓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用愛心去喚醒學生美的心靈;用誠心贏得學生的信任;用耐心期待學生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