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長壽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倡“提質減負”,很多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更注重課堂教學而忽視了課后的作業反饋。其實作業是學科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對所學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是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指導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教師通過作業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改善自己的教學,從而提高育人質量。
【關鍵詞】作業設計;初中語文;設計方法
語文作業設計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如何設計作業關系到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和語文素養的提高,那么,如何讓語文作業不再是“教師的一個麻煩”,不再是“學生的一個包袱”,如何走出語文作業設計的困境,讓語文作業不再流于形式,而是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呢?根據多年的經驗和對新課標的解讀,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研究的必要性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初中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確實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而課后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與寶貴延伸,卻太多地停留在傳統形式上,存在著下列亟待解決的弊端:
(1)作業機械重復多、容量大,學生的負擔沉重。機械、重復的抄寫作業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有時只求數量,難求質量。學生疲于應付,無暇進行更廣泛的閱讀,以積累知識,開拓視野。
(2)功能單一。傳統語文作業的類型單一,局限在書面的居多。學生每天離不開抄抄寫寫,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有效訓練。
(3)要求缺乏層次。不管采用階梯式遞進,還是螺旋式上升,同一知識點,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應布置不同的作業,以體現出“識記、理解、運用、綜合、評價”等不同層次目標的要求。遺憾的是,傳統作業沒有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差異,容易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消化不了”的尷尬局面。
二、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形式研究
要調動學生作業的主動性,如果光靠外力強迫,而沒有內在動力,是很難持久的。這就需要作業本身一定的趣味性,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我們應當視野開闊,將那些傳統意義上的作業加以改造,使其增加情境性,趣味性。并根據不同的年級、課文內容,將作業的“臉”悄悄地變一變,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臉”。激發學生對作業和對完成作業的興趣,享受作業的樂趣。
(1)自主積累式作業。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語文學習尤其需要知識的積累。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積淀,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這些積累性作業的設置促使學生多讀書,學生在完成這些作業時接受了思想文化熏陶并積累了豐厚的文學文化素養,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自然是益處無窮的。
(2)探究性作業。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新課程理念更是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挖掘自身的創造潛能,開發自身的多元智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更是促進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初步養成,真正成為個性健全發展的人。
(3)自編測驗作業。課后,根據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明確知識要點,本課的重點難點,自編相關的習題。自編的作業內容可以包括一些機械性的識記題,也可以包括一些較深層次的主觀性思考題,還可以包括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或與本文特點、語言特點一致的課外語段等。在編作業之前,學生必須對課文內容充分地熟悉,對該文的重點難點有鞏固,編完后自我測試或互相測試又是一次對課文的復習,一舉多得,學生又非常有興趣。
三、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研究反思
(1)筆者以上對初中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和探索還有很多方面存在過分理想主義的色彩,它的完善與成功,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都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索,還需要廣大同仁在相同的領域共同交流探討。
(2)有了可操作的作業設計形式,還得有保證實施的可行措施。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這是新課程背景下作業設計與實施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必須采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品嘗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子”。在作業布置上全面顧及各層面學生的發展,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展示。
(3)我們不可能期望長期以來的作業流弊能在短時間,大范圍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如果把課題的實驗作為一次戰斗的話,我們首先考慮接下來將是一場新舊事物的持久戰,我們不僅要在思想上有充分的準備,而且還要在不斷總結和摸索中去改進和實踐。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