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丹丹
2015年3月,“互聯網+”首次被寫入人大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這意味著“互聯網+”開始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教育,毫無疑問也置身其中,尤其對于職業教育領域。“互聯網+職業教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1我所理解的“互聯網+”
大多數人的共識是,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平臺上加上一個傳統行業,相當于給傳統行業加一雙“互聯網”的翅膀,然后助飛傳統行業。“互聯網+”其實并非新事物,遠有傳統集市+互聯網誕生的淘寶,傳統百貨商場+互聯網產生的京東,近有傳統交通+互聯網產生的滴滴,傳統媒體+互聯網產生的各種自媒體……尤其是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接收來自互聯網的信息,“互聯網+”就更是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互聯網+傳統行業”,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那么“互聯網+職業教育”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2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互聯網的支撐
與普通學歷教育不同,職業教育乃是一種“以一技之長可謀生活”的教育。簡單說來,就是人們為獲得一份職業而接受的教育。2014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我國職業教育起步晚、攤子大、底子薄,要達成這樣宏偉的目標,快速追趕成熟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水平,依靠傳統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顯然會有一些捉襟見肘,“互聯網+”給了我們新的思路與模式。互聯網的開放性、交互性、個性化等特征,與職業教育的“以一技之長可謀生活”的目標契合緊密。互聯網成為改變我們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時也是變革教育的一大契機。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逐漸與教育緊密相連,它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的形態。
3教育觀念的互聯網化
一般的觀念認為,職業院校的學生相比于普通教育學生,素質上相對較差,如思想道德有缺陷、文化基礎薄弱、缺乏刻苦精神等。但這并不意味他們不能成為可造之材,他們中間有很多具有“一技之長”的學生。網絡時代的開放性,使得“專才”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職業院校培養的就是這樣的“專才”。
而“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知識的增長速度大大加快,二是獲取知識的渠道大大增多。知識傳授不再是學校的中心任務和目標,發展學生的素質、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學校、老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甚至不再是重要的源泉。
因此,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職業教育,需要教師首先在觀念上進行轉變。首先,要意識到教授方法比教授知識更重要,要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其次,要培養學生不斷追問、不斷探索的品質,與學生一起構建具有個性化的課程和知識體系,讓學生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需要;最后,教師必須調整自己的觀念與定位,讓自己和學生成為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才能推動職業教育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4教學模式的互聯網化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集中時間、集中地點的學習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內,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成為絕大部分情況下的教學模式。其缺陷在于,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個性被壓抑。這與現代社會對職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實際上,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之外有大量的空余時間,以及各種各樣的碎片時間,因大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性和目標而白白浪費。隨著互聯網硬件和軟件的飛速發展,有效利用這些時間成為可能。近年來,我院在不斷嘗試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經驗與成果,在此與讀者共同分享。
微課就是利用視頻來實施教學。視頻教學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經有教育工作者在不斷嘗試,但受限于當時的硬件缺乏、流媒體技術落后、網絡不發達等各種原因,視頻教學遠不如傳統課堂教學的效率高和效果好。信息時代的來臨才讓這一切成為可能。一臺電腦、一個攝像頭,提煉一個知識點,教師就能錄制一段5至10分鐘的教學視頻;微博、QQ、微信、郵箱等無數的傳輸手段能夠迅速把視頻傳輸給學生;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的普及讓學生能隨時隨地觀看視頻進行學習。微課教學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
翻轉課堂是“Flipped Class Model”翻譯過來的術語,一般被稱為“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實際上就是由“先教后學”向“先學后教”翻轉。翻轉課堂實際上是微課的延伸與應用。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可以是教師制作的微課視頻,也可以是互聯網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資源。翻轉課堂使得學習的主體回歸到學生本身,從某種意義上延長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能在較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微課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于教師的素質則提出了更好高的要求。首先,要從思想觀念上接受新事物,主動適應,不斷研究;其次,需要對所講授的課程有著深刻的理解,能進行知識點的合理分解;三是教師需要熟練掌握制作視頻和傳播的方式方法;四是教師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會有大量的增加。對于職業院校學生來說,還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問題。這些都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5德育手段的互聯網化
毫無疑問,面對職業院校的學生,德育工作的難度會相對較大。互聯網的普及,一方面會使得德育工作面臨更多的挑戰,因為互聯網會將很多不健康的垃圾信息傳遞給我們,使我們沉迷于網絡、荒廢掉學業,尤其對處于人生轉型期中的好奇心、求知欲極強的職業院校學生影響極大。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利用各種互聯網的手段,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網絡的隨時隨地,改變了德育教育的時空界限;網絡的多彩性,能給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增添趣味;網絡的可設計性,能實現課堂和現實生活不可復制的反面教育目的;網絡的隱藏性,容易讓他們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從而使教師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做到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會充分利用微信和QQ這兩個互聯網工具來管理班級。微信相對具有隱私性,以一對一的交流為主。通過微信,尤其是微信朋友圈功能,我能夠在更多維度了解學生的動態、性格、心理等等,也能從更細致更個性化的角度給與學生指導。QQ則主要是利用QQ群的功能,鼓勵班級成員對QQ群進行自我管理,教師只是作為班級管理的參與方。QQ群通常用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通知、公告的發布等。互聯網技術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課堂有限的時間,變為隨時、隨地,無處不在。此外,教師應利用互聯網搜索素材資源,作為班會活動的材料,給學生以更加深入的體會。
6結語
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提出了互聯網時代下的轉型升級問題。面對互聯網的滲透和融合,我們應積極主動的擁抱變化,主動適應,拒絕被動改造。改變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相對落后的現狀,我們要更好的利用互聯網這把利器,不斷探索更加適合職業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