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龍君
【摘 要】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前預習,不但能提高小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而且還可以提高小學數學的學習質量。預習程序可簡單概括為三個步驟:確定預習的目的,明確預習的方法,回顧再思考。預習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的最近的發展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關鍵詞】小學數學;預習方法
在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課前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前預習,不但能提高小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而且還可以提高小學數學的學習質量。小學數學課文是由概念、定義、定律、公式、法則、例題及必要的敘述組成的。這些知識通常以典型范例,教給學生掌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所以學生要做好提前預習。預習是獨立學習的嘗試,是學習的有效途徑,對學習內容是否正確理解,能否把握其重點、關鍵,洞察到隱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時在聽課中得到檢驗、加強或矯正,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自學的習慣,所以它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一環。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新知識往往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因此,預習時就要找出學習新知識所需的知識,并進行回憶或重新溫習,一旦發現舊知識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時,就要及時采取措施補上,克服因沒有掌握好或遺忘帶來的學習障礙,為順利學習新內容創造條件。
小學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穩定性,在此期間教給他們預習的學習方法,能使他們受益終生。因此,提出小學預習的方法,是一件有必要的行動。也許老師也布置過預習之類的學習任務,一般情況下,學生隨便地打開書看一看,走馬觀花,預習完畢。這樣的預習對學習新課有作用嗎?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所以老師應該給學生提出一個好的預習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確定預習的目的
首先我們先要想一想,以前學習了什么知識,接下來該學習什么了?自己來個“預測”。如此的思考有利于提高我們對知識的理解,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思維習慣。其次應該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書本的引言。觀看課本的引言部分可以讓學生對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學生可以通過課前預習結合以往所學的知識和經驗對不懂的問題提出假設,從而由老師在課堂上幫助驗證。
二、明確預習的方法
首先,瀏覽課本,閱讀將要學習的內容。了解新課的主要內容在上面思考的基礎上,我們就要認真讀書。要從頭到尾把教材仔細讀一遍,看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如果一樣,就要抓住教材的基本內容,想一想這些新知識的基礎是什么,自己掌握得怎么樣,做一些必要的復習,為新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在閱讀教材時初步了解新知識的基本結構。
其次,精讀難點內容,思考、標注疑點,這是數學預習的重要一環。預習不等于自學,對預習中遇到的疑難之處,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識,不一定非要在預習時解決,發現問題才是預習的關鍵所在。有條件的話,可以去查一查,試試能否自己解決。“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預習就是尋疑的過程。因為有了問題,學生對新課的學習才有目標。有目標的學習,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做筆記可謂在預習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預習筆記,主要包括看書時的初步體會和心得,對明白了的問題的理解,對疑難問題的記錄和思考等。在后續學習時,把筆記帶人課堂,對照筆記聽課,了解模糊的,提出疑惑的,必將有更足的收獲。
最后,學生在預習完例題后,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完成課本中的練習,這樣能驗證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如果正確了,可大大增強學生的預習信心,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如果出現錯誤,要找出錯在什么地方,想想為什么錯了,結合例題去改錯。如果是找不到錯誤的根源,可在聽課時重點聽講,認真領悟。
三、回顧再思考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此習,非僅復習、溫習。也指思考。在腦海中對整個預習過程進行回放,將零散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歸納。這也是預習者本人對自己預習成績的摸底。
四、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有興趣才會更努力,好的學生不僅僅會解決課本中的難題,他會嘗試去解決更多難而有趣的問題,但前提是興趣。首先,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所以在教學中,借助孩子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創設情境,為學生設置懸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用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識,并體驗成功的愉悅,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是提高四十分鐘的課堂效率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徑。預習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的最近的發展區,以便進一步的確定當堂課的重難點、課堂知識容量和教學進度等目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土壤,使課堂變成師生、生生間雙向交流的場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小學數學教育,重視預習,也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