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惠
【摘 要】本文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教師解讀課標不深入,不重視學生個性化閱讀,只重分析,淡化了語言的積累,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課堂活動太多等問題,提出感悟文本,有效提問;抓標題提問,激發學習興趣;抓關鍵詞句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善用評價,激活閱讀,由疑促讀,感知“發現”等有效策略。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當前,語文新課改如火如荼,課堂教學改革并非都一“改”就比原來好。在語文教學實際中,假、大、空現象隨處可見。一些課看起來熱鬧非凡,教學方法新穎、形式多樣,課堂上,學生回答踴躍,氣氛活躍,然而學生并沒有真正學會了什么。如何讓閱讀教學行之有效?現略陳管見,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解讀課標不深入,缺乏科研精神
許多教師教學不愛鉆研教材,備課總愛用現成的教學參考書、教學設計,沒有自己的思考。參考別人資料本無壞處,但作為一名教師,要真正上好一節課,應先把自己當作讀者靜下心來去閱讀、鉆研教材,“鉆進去”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然后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確定本學段、本冊書、本課的閱讀訓練內容,才能找準訓練點。否則,就會很容易迷失自我而誤導學生。
2.不重視學生個性化閱讀,以自己的閱讀體驗代替學生的閱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喜歡以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代替了學生自身對課文的理解和思考,因而學生與課文的對話較少。閱讀首先應是讀者與課文的直接對話,是與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是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去感悟。作為語文教師,應提倡學生對課文發表見解,以自己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對課文的內容進行自身的體驗和交流,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3.重分析,淡化了語言的積累
一些教師總愛把閱讀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個教學過程的重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分析傾斜,淡化了語言的積累,極少進行語言運用的訓練。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訓練時間分配上,比例嚴重失調。以為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會運用,但真正積累下來的不多,會靈活運用的就更少了。
4.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于是認為教學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不討論就似乎不足以體現出新課改的理念,課堂上“小組討論”蔚然成風,卻又流于形式。不管問題有沒有討論價值,也不管時機是否成熟,不管時間是否允許,教師一聲令下,學生立刻前后左右就近組合,迅速進入合作學習狀態,從表面上看,是有模有樣的探究。僅僅幾分鐘,教師一聲令下,合作學習狀態便戛然而止,每個學生迅速回位,準備匯報。整個過程中,既看不到合作的必要,也感覺不出分工協作,表面的熱鬧,使小組合作探究成了教師課堂上表演的道具。
5.課堂活動太多
語文教學到底是為了教,還是為了學?公開課中,教師把經過教研組同事認真幫助、仔細打磨好的教學設計在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課堂上再一次回放,出示預設答案的教學問題之后,教師來回巡視、深入學生中間,無論學生怎樣回答,教師都予以回應: “真聰明呀!”“真棒!”“大家以熱烈的掌聲鼓勵!”……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掌聲不斷、教師表揚聲不絕于耳。我們應該在課堂上少一點對學生的控制、多一些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小學語文教育回歸根本、回歸生活,充分體現大語文的學習和教育觀,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領略到“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也許,這才是小學語文教育的根本和歸宿。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對策
小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奇,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抽象思維較弱,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應當探索更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迅速提高小學生綜合閱讀能力與素質。具體策略如下:
1.感悟文本,有效提問
教師只有通過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感悟文本,才能牢牢控制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向,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2.抓標題提問,激發學習興趣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通過對標題的提問,能誘發學生的感情,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如我教學《中彩那天》,我先設疑: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更珍貴的財富嗎?我們可以從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學生通過閱讀全文,弄清楚事情的發生、經過、結果,很容易體會到人物的情感變化,懂得誠實、講信用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務更珍貴的道理。
3.抓關鍵詞句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語文教學的亮點及語文的味道在哪里?其實就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如教學《中彩那天》,我提出問題“父親中彩后,我的心情又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指導學生朗讀,抓住關鍵詞語“高興——悶悶不樂——迷惑不解——激動”等詞語,再抓住關鍵句子,如句子一:當商店的擴音器高聲叫著我父親的名字,表明這輛車已屬于我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句子二:我幾次興奮地想上車與父親共享這幸福的時刻,都被他趕了下來。對比我與父親的表情(表情嚴肅); 句子三:我不明白父親為什么中了彩還不高興,悶悶不樂地回到家里,向母親訴說剛才的情形。就很容易讓學生理解“我”心情的變化及“我”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詞語是課文的基本單位,詞語學習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別是對課文中的關鍵詞、難懂詞語更應該不惜時間,深入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拓展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散學生思維,使詞義理解得更透徹。使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4.善用評價,激活閱讀
又如教學《中彩那天》,在合作學習,深入探究時,我抓住“你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一句設問:這個難題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這是一個難題?當學生從文中找句子來說明正確時,我 及時鼓勵與評價:“你們分析得太正確了!”,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老師,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了一種快樂的環境。課堂評價語言發揮了其特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從而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5.由疑促讀,感知“發現”
我教學《童年的發現》是這樣組織教學的:①置疑:用小黑板出示學生預習課文時提出的有關課文內容理解的問題(將學生的問題整理、歸類,篩選出比較重要的問題作為教學重點出示在黑板上面);②讀文:帶著小黑板出示的問題,自由選擇默讀或者低聲讀課文的方式讀全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完之后選擇自己還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書上做好記號。(糾正讀音、解釋詞語);③交流:讀完課文以后,你發現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是怎樣解決的?引導學生了解“發現”的內容,感知“胚胎的發育規律”這一發現的過程:夢見會飛——請教原因——癡迷研究——發現原理。感知“胚胎的發育規律”究竟是怎樣的?作者的發現正確嗎?(請學生依據課前收集的有關胚胎發育的資料在小組討論作者的發現是否正確,可以借助畫圖來幫助你講解這個規律)。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認真理解課標,吃透教材,認真開展教學科研,善于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克服假、大、空現象,找出應對策略,努力做好閱讀教學工作中的每個環節,才能不斷提高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