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東
小問題“微課堂”
——例談初中化學課外教學
■王來東
初中化學是初三學生新遇到的一門課程,小知識點比較多,他們很難較快地適應學科特點,僅僅依靠“課堂”還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將一個個小問題,放在課后的“微課堂”里解決,通過“微”背景、“微”講授、“微”練習等環節的運用,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小問題“微”背景“微”講授“微”練習
初中化學,是學生又愛又怕的一門學科。“愛”的是化學實驗內容確實很奇妙,很大程度上能夠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并在此驅使下“愛上”化學;“怕”的是化學反應方程式配平,一個簡單的“2”放在化學式不同的地方表示的含義截然不同……這些小細節讓他們倍感費解,所以要增加講解時間。但是,僅有的每周幾節課根本擠不出時間,而課后很難找空檔。充分利用微信平臺,展示“微”背景,進行“微”講授,布置“微”練習,努力創建“微課堂”,關注某個知識點進行“微”講解,致力于小問題的解決,會讓學生不再產生畏難情緒。
“微”背景,就是將化學中小知識點的相關內容以聲音和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包括小故事、知識的由來、歷史事件等內容,給學生的學習提供輔助作用,加深知識的掌握與理解。例如化學元素符號與其讀音,因為學生從小學便認識了26個英文字母,很難理解相同的字母讀法卻有天壤之別,特別是初接觸化學階段,在記憶時采用的都是英語發音形式,“C”讀成/si:/而不是讀“碳”,“O”讀成/?u/而不是氧……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其由來及讀音的規定。教師可利用1950年中國修訂出版的《化學物質命名原則》,用聲情并茂的方式講述出來,要求以諧音為主,譬如Lithium的第一音節是Li,諧音“里”,因為它的單質為金屬,就添加“金”字旁,成為“鋰”;同時取意,譬如氯氣,因為單質、綠色、從氣,所以讀成漢字的“氯”……
這種小知識用講述的方式呈現,只有聲音、文字卻沒有教師,讓學生動用耳和腦,達到走著能聽、躺著能聽、甚至閉上眼睛身體放松時也能聽的學習程度,讓他們漸漸投入到化學學習中,對知識點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學習起來就不再是機械的、枯燥的。心理學證明:規律性的知識最容易掌握!實驗結果顯示,學生通過微信平臺,了解以上背景之后,學習效果確實有很大提高,能很清晰地將元素、物質命名講述出來。小知識背景的出示,不僅使學生不再想當然地讀出“英語發音”,還拓寬了知識面。
視頻教學,是學生最感興趣也是最高效的,因為其音形并茂的形式可以讓他們的各種器官都參與進來。微視頻可以是教師實驗過程的實錄,可以是某一知識點的講解,也可以截取網上知名教師的一段錄像……例如: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首先教師對著鏡頭把重點內容講解、梳理一遍,然后上傳微信平臺上,引導學生反復聽講并完成“預習導學單”。本節為講授型微課,以教授和操練化學式為核心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物質的化學式的意義及書寫方法,同時轉變他們以往的學習方式,培養其自學素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式的書寫,本節課分成3個微視頻:1.化學式的意義及符號中數字的含義;2.化合價的意義和口訣;3.單質與化合物化學式書寫。
如:《物質的組成(3)——單質與化合物化學式書寫》課堂小視頻設計主要包括4個環節: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關于化合價意義和口訣的舊知識;然后引出物質化學式書寫規則、命名方法,并結合練習題給學生思考、操練的時間;在鞏固的基礎上,重點體會有“根”和無“根”的書寫區別;最后,在階段性的練習后,進行深入拓展,深刻理解化學式中數字的含義,通過一系列的鞏固活動,檢測學生的具體掌握情況。本節課整體預習導學單可作如下設計:

物質的組成(3)“預習導學單”
微講授環節,具體分為兩大步驟:制作微視頻及完成導學單。教師通過視頻錄像,將重要知識點細致分析然后呈現給學生,節約了課堂里有限的時間,使得學科知識點的綜合運用得以實施。學生觀看視頻錄像,有效緩解了課堂上的緊張氛圍,減少了思維在“高速通道”上的高度集中,避免了教師講解次數的“唯一性”,使得他們在寬松的環境里,將知識點理解、悟透,把小問題通過“微”方式在課外解決,預防“夾生”情況發生。此環節的作用,類似于預習又高于預習,有著視頻里教師的講解陪伴,在聲與像的氛圍里,學生不再感到課外學習的枯燥,也給那些控制力、理解力弱的學生提供了各種感官共同參與的平臺,將導學單高效地完成。
“微”練習不僅能體現在微視頻中,只要有教師、學生存在的環境中,都可以設置練習,猶如一節短短的課堂。
這種練習可以是課堂前置性任務,也可以是課后拓展性練習,比如默寫化學元素符號、化學式、方程式等本節課需掌握的知識小知識點,可要求學生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上將答案呈現出來,雖然沒有面對面的交流,但也達到了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反饋情況進行評價。此種方式最大的益處是:答案的呈現時間可以延長!也就是說,課堂上根本不允許的活動在課外可以彌補,同時,也給了慢熱型學生一個內化的過程,讓他們在自由放松的環境里掌握化學知識點,并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厚實的基礎。
以上3種方法的使用,都體現了現實“課堂”的延伸,將課外分段截取成一個個時間較短的“微課堂”,解決了化學教學過程中較為棘手的小問題。“微課堂”還有其別具一格的特點:隨時隨地,反復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只要打開相應的平臺,便可點擊,并能達到反復傾聽、觀看、練習的鞏固效果。
(作者為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中心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