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梅
摘 要:區域經濟發展對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有著重要影響: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畢業生需求量、區域政策制度影響畢業生心理偏好、區域工資收入水平影響畢業生目標選擇、區域環境影響畢業生職后發展預期。河南作為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可從增強河南區域就業吸引力、確定畢業生就業最低工資標準、拓寬畢業生職后發展空間、轉變畢業生家庭擇業觀等方面加大力度引導畢業生流向河南就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 就業流向
河南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僅難以吸引大學生前來就業,且面臨人才流失問題,因此,欠發達地區的落后發展與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針對這些實際問題,本文將畢業生就業流向問題與河南省區域經濟經濟發展實際結合研究,重點探討區域經濟發展對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影響。
一、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現狀分析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現狀
在我國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的進程中,國民經濟實現了較快增長,取得了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大,然而,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快慢差別較大,這種區域間的不均衡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必須要解決的重大難題。根據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2015年我國人均GDP為7904美元,同比增長6.9%。2015年人均GDP超出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13個,最高的是天津市,人均GDP為17505.73美元,其中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省份有天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內蒙古、遼寧和山東等10省(區)。很顯然,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就人均GDP 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具有明顯優勢的依然是東部,且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區域之間的這種落差呈現出繼續擴大的趨勢。
就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情況而言,最主要的不平衡表現是東部區域的高度發達和中西部區域的發展滯后形成的巨大落差。此外,在同一區域內,不同省市之間經濟發展也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人均GDP總量、經濟增長率或人均收入的不同上,也表現為區域的創新能力的不同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具體講,就是人才分布的區域失衡、文化教育資源分布失衡、醫療衛生資源分配失衡,等等。
(二)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特征
目前來看,我國高校畢業生在東、中、西三大區域之間的分布不均衡,同時,同一區域內,不同省(市、區)因為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畢業生就業流向分布也不均衡。
1.區際分布不均衡:流向東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生活環境以及各種基礎設施配套都不夠完善,薪資條件等對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不強,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趨向東部發達地區。因為大量專業性人才向東部地區集中,人才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又進一步推動了勞動效率的提高,形成高效良性的循環。而中、西部地區則因為高素質人才的外流,對于人才的引進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很難激發大學生的工作熱忱,不利于經濟的創新發展,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偏好東部發達地區。
2.區內分布不均衡:流向經濟發達省份和大中城市。即使在一個區域內,不同省市經濟發展水平有快有慢,大學畢業生的流入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如中部地區在地理位置上東接東部沿海地區,非常便利地承接了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該地區的大學生容納能力迅速提高,但是多數畢業生就業還是集中在省會城市,如鄭州、合肥等,三、四線中小城市很難吸引高層次的專業性人才。
二、區域經濟發展對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的影響
根據調研數據統計結果顯示:經濟發達的區域和城市吸引畢業生就業的力度較強,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城市則面臨著留不住人才的問題。總的來說,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布的影響,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區域經濟增長水平影響畢業生需求量
區域經濟增長一定程度上會刺激勞動力需求的增加,高校畢業生作為高層次技術人才,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有統計數據表明:現階段,中國經濟的增長率每提高1%,實現非農業就業需求的增量達到260-265萬左右。發達地區推動經濟增長更多是依靠技術含量較高的各種產業,高科技產業在發達地區發展勢頭迅猛,且前景遠大,因此,發達地區對各種熱門專業技能需求很大,各種高端人才自然流向發達地區和城市,造成發達地區人才擁擠。與此同時,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匱乏,且現有人才仍在不斷外流,不利于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而在發達地區又體現為人力資源未得到優化配置,大材小用、浪費人才的不良現象。
(二)區域政策制度影響畢業生心理偏好
合理完善的區域政策制度有利于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合理配置和安排。首先,社會保障程度如何是畢業生就業抉擇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從畢業生個人福利層面的考量,畢業生希望就業后擁有養老、失業、醫療等多重保障保證;其次,區域政府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落實狀況關系著畢業生就業抉擇。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化,政府在規范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基礎上,為畢業生提供的各種創業扶持政策會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心理偏好。比如,簡化各種創業手續,減免各種創業相關費用;加大扶持資金投入,提升畢業生創業能力等等。此外,就業區域的檔案戶籍問題如何解決也是影響畢業生是否決定留下來的重要因素。
(三)區域工資收入水平影響畢業生目標選擇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不同區域能夠給畢業生提供的工資薪酬水平自然也不同,某區域提供給畢業生的就業工資水平較高,那么該區域對畢業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反之亦然。這種差距是畢業生向不同地區流入的程度存在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我國而言,雖然畢業生在東部發達地區成功就業的幾率要明顯低于到中西部就業的幾率,但是一旦在東部發達地區或城市順利就業,畢業生就能獲得數倍于中西部地區的工資收入,這樣的利益刺激使得大多數畢業生會將初次就業目標鎖定東部發達地區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則急需人才卻難以引入人才,由此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又進一步加劇,從而進一步影響畢業生的區域分布。
(四)區域環境影響畢業生職后發展預期
1.區域生活環境對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的影響。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對于人才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區域生活環境是一個綜合的范疇,包括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家庭居住環境、出行交通環境、子女教育環境以及休閑娛樂環境,這些環境基本囊括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力是巨大的。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這一因素對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的影響越來越大,城市的綠化和干凈狀況是該城市給人的第一印象,畢業生在擇業時往往也就是路過或短暫停留,或是聽同學或朋友偶爾提及,因此對于該區域或城市的第一印象將對其最終的就業選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區域社會環境對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的影響。區域社會環境是指該區域居民在享有本區域各種服務和福利的權利以及該區域居民管理方面各種制度和秩序,具體來講,主要是指社會公平的實現程度、社會秩序的規范程度、社會保障的普及程度以及社會包容的廣泛程度,等等。其中社會公平表現為外來人口在該區域生活的基本待遇情況、本地貧困家庭獲得的社會救濟關注情況以及該區域是否存在特權破壞社會公平的情況等等;社會秩序除了社會治安情況之外,還包括該區域社會的生產安全情況、交通安全情況以及該區域居民居住的安全感情況等;社會保障則從該區域各類保險覆蓋率情況來衡量,包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包容度的衡量側重于該區域文化的包容度以及居民的社會公益心等。
三、引導大學畢業生進入河南就業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河南區域就業吸引力
顧名思義,大學生就業的區域吸引力,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創業氛圍以及社會環境制度等多方面的發展成熟,正是這一綜合發展水平決定了該區域對畢業生就業選擇的吸引程度。
首先,經濟落后是中西部地區在人才引進方面面臨的最大問題,河南也不例外。因此,河南省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產業的特色,增加科技投入,推進全省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探索吸引畢業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其次,是否有開放的創業文化氛圍是一個地區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這要求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因此要致力于克服各種小農思想的制約,改變“小”“散”“慢”的現象,鼓勵銳意進取,形成開放有序積極的創業文化,從而提升河南區域就業吸引力。
(二)確定畢業生就業最低工資標準
確定大學畢業生最低工資標準是大學生本人及其家庭在其擇業時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關乎大學生本人做決定的順利與否,也關乎大學生家庭多年投資于子女教育的回報,從更大范圍來說,也關乎一個城市的新生勞動力因素能否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穩定發展的問題。與其說區域最低工資標準的確定是一種對畢業生就業的制度保障,不如說更是一種心理保障,有了這層保障,畢業生在擇業時可以放心安心地選擇去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業。不同地區的標準自然是不同的,但是,大學畢業生的最低工資應明顯高于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
(三)拓寬畢業生職后發展空間
據《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畢業生主動離職原因調查中,“個人發展空間不夠”成為占49%的首要原因。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初入社會求職,對于所在企業的發展前景和該地區今后的發展空間尤為看重,為此,第一,各級地方政府應從宏觀角度調控人才的區域流動,包括對區域戶籍、檔案以及社會保障等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出臺鼓勵畢業生前往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業的政策和制度,同時充分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調控大學生工資水平及社會保障水平的區域差異;第二,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大學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在用人制度、人才市場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環境,建立長效進修和培訓機制,給畢業生提供更有利的職后發展空間。
(四)轉變畢業生家庭擇業觀
雖然畢業生迫于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但比例仍然較低,2015屆畢業生中自主創業者僅占畢業生總數的3%。多數人的擇業觀受傳統和家庭影響,傾向于找到固定收入的工作,一勞永逸。總的來看,目前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攀比心理較強,體現在想留在大城市、大公司、外企,或者報考崗位緊俏的公務員等;二是依賴心理較強,表現為不主動尋找就業機會,而是坐等學校和父母提供的就業機會。為此,需要學校和家庭兩方面共同致力于轉變畢業生擇業觀。
學校方面:可以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和相關講座的開設,從大學生一入校門開始,不斷幫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和切實的職業規劃,從而在就業時能夠準確定位,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家庭方面:父母一方面要灌輸給孩子自立自強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平時的交流中不要提出過高的期許,給孩子不留在大城市不好意思回家的壓力。
參考文獻:
[1]孫祥.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及引導策略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1.
[2]蔡翔,熊靜.我國各產業就業區域差異分析[J].商業研究,2013,(05).
[3]孫榮山,范小燕.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特點的實證分析——以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6,(04).
[4]劉昭云.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評價與協調發展對策[J].經濟地理,2010,(05).
[5][報告精讀]就業藍皮書: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EB/OL].(2016-06-23)[2017-01-10].ex.cssn.cn/dybg/gqdy_sh/201606/t20160623_3081988_2.shtml.
[6]郭立場.地方高師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與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