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華
【內容摘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最終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更高效率的學習方式,以適應新世紀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習得知識,因“親其師”而愛上物理這一門學科。
【關鍵詞】高中物理 終身教育 實踐 評價
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21世紀,學校教育正逐步進行改革,越來越多的學校教師在教授書本知識的同時,正逐步加強培養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最終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更高效率的學習方式,以適應新世紀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保持學習興趣,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
學生對物理沒有興趣,便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對概念、定理和定律模棱兩可,理解不透徹,必然會導致學生成績無法提高,學習情緒自然低落。因此沒有興趣的被動學習,根本就談不上終身學習。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努力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夠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的物理情境;可利用形象直觀的實驗現象,誘發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通過講述物理學史故事、科學趣聞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如討論向心力和圓周運動時,可以先表演水流星實驗,再放映翻滾的過山車視頻或閱讀書本提供的翻滾過山車運動的照片。學生立即產生疑問:水杯里的水為什么不倒出來?過山車翻滾時人為什么人不掉下來?通過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懸念,探究的問題自然而然產生。學習萬有引力后,教材中關于衛星的各種問題都是圓周運動規律的實例,結合實時新聞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對這些實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思考,培養他們的物理素養。
二、增強實踐意識,培養不斷探索的習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只有在親身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才會不斷發現問題,在不斷探索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才能領悟物理學科的思想方法、感受物理學的美妙。因此,物理課堂教學要高度重視體驗性活動,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及實驗操作能力。通過實驗驗證自己提出的想法和觀點,比單純的“紙上談兵”要來得更具體、更全面,也更直觀。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質疑再解疑,增強了實踐意識,激發了不斷探索的欲望。
例如講到自由落體運動時。教師先演示牛頓管實驗,對比金屬片、軟木塞、小羽毛在不抽氣、抽出部分空氣、真空度較高三個不同條件下的下落情況,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得出“物體下落快慢與空氣阻力有關,與質量無關”的結論,引入“自由落體運動”概念。接著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用打點計時器完成不同質量的物體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測量實驗數據、分析實驗數據,探究不同重物自由落體時的加速度,從而引入重力加速度概念。在親身體驗中體會物理探究的艱辛與成功的喜悅,在對比中發現規律,發現新知。
三、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以致用的習慣
新課程標準在知識與技能方面提出:關注科技的主要成就和發展趨勢;能嘗試應用有關的物理知識和技能,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問題。在過程與方法這方面提出:在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學習過程中,逐步認識物理學的發展過程及研究方法;能夠運用物理原理解決一些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具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提出:能領略自然界的奇妙與和諧,有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于探究和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有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的意識;能關注并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的現狀與趨勢,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這樣一種意識。
因此,物理教學中多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實例,引導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進而發展終身學習的愿望。
四、改進評價方式,培養自我更新的習慣
傳統教學中,“重知識,輕情感”、“重解題,輕體驗”的評價方式忽略了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科學研究熱情的培養,學生學習的目的僅是為了考試成績。要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用積極、及時的評價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首先應培養學生對新事物、新現象的敏感性。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擴大視野,保持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激活學生接受科學新事物、新創造的興趣,增強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及結果分析的意識。
其次應教會學生自我反思的方法,使學生善于反思自己的行為得失,找出思維疏漏之處或方向性問題,理清問題的思路,抓住問題的關鍵,從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境界層次。
第三教師應鼓勵、尊重和啟發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習得知識,因“親其師”而愛上物理這一門學科。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2]《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2003版.
[3]《王永元的中學物理教學主張》,2015年2月第1版.
[4]《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