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仍蓉
摘 要:陶行知先生真知灼見告訴我們,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多起高校大學生傷人案,更使我深深懂得,我們教師不僅僅只是培養高材生,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更要從小培養他們的優秀品德。我們教師的責任除了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沒有道德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落實;實處
《品德與社會》擔負著培養學生道德指導學生行為的任務。為了讓孩子們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生活,讓他們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為了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就應該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真正落到實處。那怎樣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用愉悅的氛圍,吸引學生
首先在教學中老師應保持良好的教態,因為他的文雅的舉止和談吐,整潔的儀表,高昂飽滿的情緒,自然甜美的笑容會溫暖學生心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善于恰當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如學生對待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見解時,還有學生能夠積極踴躍的跟隨老師思路認真回答問題時,老師就要善于使用激勵語言,如:你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你能有自己新穎的解答等。老師的評價很重要,而不是一味的對學生說“答得真好”,“你真棒”,這樣會令學生知道老師不是在敷衍自己的回答,而是用心的來聆聽和評價了。這就讓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回答你的提問。在沒有壓力,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里學習,會讓學生喜歡你上的課,期待你的課。
2 用生動的故事,激情導入
用生動有啟示的故事,把學生引入學習新知的環境中,調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齊心真好》時,我用拖后退的螃蟹和抱成團的螞蟻這個故事導入。漲潮時,幾只螃蟹從海里拼命往岸邊游,可無論它們怎樣執著、堅毅,卻始終爬不到岸上。就在它爬上岸的時候,別的螃蟹就會爭相拖住它的后腿,把它重新拖回到海里。而一群螞蟻被熊熊大火逼得節節后退,無路可走時,螞蟻們迅速聚攏起來,緊緊地抱成團,很快的就滾成了一個黑乎乎的大蟻球。蟻球滾動著沖向火海,一些居于火球外圍的螞蟻被燒死,但更多的螞蟻卻絕處逢生。讓學生說說從這兩個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學生們發言積極,氣氛活躍,有的學生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團體中的一員,只有把自己跟團體融合在一起,把個人利益放在一邊,才能最終實現個人的價值。還有的說一個集體只有團結合作、齊心,才會走向成功。
3 用多媒體手段,開闊視野
在教學《對手也是朋友》時,把鰻魚的啟示制作成動畫,刺激學生的感觀,讓學生認識到因為有了狗魚的威脅,鰻魚才長久地保持生命的活力。也使學生認識到有了對手、人們才會有危機感,才會有競爭意識;有了對手,人們才會奮發圖強,銳意進取。接著利用奧運會100米決賽視頻和400米接力賽視頻,讓這兩段視頻啟發學生認識到在我們的生活中,競爭與合作無處不在。競爭,可以促進發展;合作,更有利于取長補短,形成合力,使發展更健康、更協調。個人有了對手就會不斷磨練意志,想方設法去超越,去奪取勝利;集體有了對手就會眾志成城,勵精圖治,形成強大的凝聚力。
4 用生活事例融入課堂
我在教學《我是環保小衛士》時,讓生活事例融入生活,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說說身邊的環衛工人是怎樣在嚴寒酷暑中打掃衛生,險惡景區的環衛工人又是如何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撿垃圾。從而教育學生,尊重環衛工人的勞動成果,不亂扔垃圾。
又如在教學公共生活講道德時,讓學生說說我們身邊有哪些公用設施?這些公用的設施受到了哪些傷害?我們又給他們提供了哪些方便?我們又應該怎樣去保護這些公共設施?
5 用案例教訓,警醒思考
正面教材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反面案例其實偶爾運用在課堂教學中,也同樣能給學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現在,很多教師擔憂反面案例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其實運用得當,反而能增加課堂的濃郁氛圍。如今學生的安全已經成為學校的重中之重,安全教育幾乎比教學更重要。
當我在教學《社會生活有規則》時,通過案例教訓來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播放不遵守規則而出現的可怕交通事故視頻。用生命換來的教訓是沉痛的,讓學生說說不遵守交通規則會帶來的危害。播放現實生活中的安全知識的圖片,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安全知識。如“防溺水、防雷電、防中毒、防火災”等等,讓學生收集交通事故的例子,和同學一起分析交通事故的原因,想想應該吸取哪些教訓。把你對防止事故發生的建議,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做安全警示卡,畫安全警示漫畫)表達出來。讓學生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就是大千世界的紅綠燈,茫茫人海的導向標,我們生命的安全索。
6 用鑒賞名句,豐富知識
名人名言是前人智賢們豐富的閱歷體驗,也是對事物認識的精煉總結。閱讀名人名句,就是與名人的思想進行了一次零距離接觸,和他們認知摩擦了一次火花。《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有很多美文段落,也有一些名人名句,還有一些至理名言,以及一些有用的小常識。我在教學中讓學生牢記名人名句,通過鑒賞名句牢記至理名言,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和增強學生們的語言能力。
總而言之,《品德與社會》課需要我們教師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放開思維,放手課堂,讓學生做主人,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并開掘多種渠道引導他們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融入生活實踐,鼓勵孩子們參與社會,了解社會,從而讓學生能夠真正地走進品德與社會的真實世界當中。以上觀點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養,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注重發展學生質疑、探究、反思、批判的能力。所以,在我們的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把關注點聚焦在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身上,給他們營造一個和諧至美的課堂氛圍。讓他們能夠發現自己,了解自己,給自己未來發展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在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的情況下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直至有一天,他們在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困惑與艱難的時候,他們能平靜而自如地去應對,我們現在的教育才有意義。